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清初迁界令提出.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清初迁界令提出

浅析清初迁界令提出   摘要:迁界令是清初满清政府针对割据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的郑成功势力采取的坚壁清野的政策,沿海民众内迁数十里,以阻沿海对郑氏之接济。据当时史书所记,迁界令之提出有黄梧、房氏兄弟、苏纳海等说,本文对此问题作一浅析。综合考诸各文献,认为最早献策者为黄梧,而其他人也多有附和。   关键词:迁界令;黄梧;房星焕   清廷自顺治十三年就已颁布禁海令,严令“寸板不许下海”。虽然海禁政策实施了数年,却没有起到削弱郑氏势力的效果,迁界政策便被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提上日程。献迁界之策者,史书所记郑氏降将黄梧为多。《清史稿》、江日升《台湾外志》、魏源《圣武记》、徐鼒《小腆纪年》、夏琳《闽海纪要》、刘献廷《广阳杂记》等均作黄梧。王澐《漫游纪略》、阮旻锡《海上见闻录》、《漳州府志》、《台湾通纪》等皆作房(方)氏兄弟。此外,还有苏纳海、李率泰、施琅等说法。   一、黄梧说   黄梧顺治十三(1657)年六月降清,清廷授其海澄公。“(黄梧)牒李率泰言:成功全藉内地接济,木植、丝绵、油麻、钉铁、柴米,土宄阴为转输,赍粮养寇,请严禁;并条列灭贼五策,复请速诛成功父芝龙。率泰先后上闻……寻命严海禁,绝接济,移兵分驻海滨,阻成功兵登岸,增战舰,习水战,皆用梧议也。”[1]沈云《台湾郑氏始末》卷四也说迁界之策是黄梧所上:“初,黄梧艳沿海多富商大贾,劝率泰奏迁海澄内地,民皆破产,哀号自尽。至是为成功所招,梧由是吞噬莫遂,大怨成功,与施琅计间成功守将。”   另据江日升《台湾外志》所载,黄梧献灭贼五策在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十八年海澄公黄梧密陈灭贼五策:“一、金、夏两岛弹丸之区,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实由沿海人民走险,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则不致自灭也。二、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坚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载,海贼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贼众许多,粮草不继,自然瓦解。此所谓不用战而坐看其死也??三、其父芝龙羁縻在京,成功赂商贾,南北兴贩,时通消息。宜速究此辈,严加惩治,货物入官,则交通可绝矣。四、成功坟墓现在各处,叛臣贼子诛及九族,况其祖乎?悉一概迁毁,暴露殄灭。俾其命脉断,则种类不待诛而自灭也。五、投诚兵官散住各府州县,虚糜钱粮。倘有作祟,又贻害地力不浅。可将投诚官兵移住各省,分垦荒地,不但可散其党,以绝后患,且可蕃众而足国也。”[2]清廷于当年奉行迁界之策,遂遣兵部尚书苏纳海等赴沿海各省勘迁。   考之于各文献,可知黄梧献策应早在此之前,作者所记应该是以迁界令的推行时间来看的。《小腆纪年》和《圣武记》两书书所记“平海五策”完全相同,但文字与江日升《台湾外志》所记稍有出入,无确切献策时间。[3]黄梧献策时间当为顺治十三年黄梧降清之后,不会迟至顺治十八年,只是清廷一直在观望沿海形势,至顺治十八年才厉行迁界而已。   据刘继庄《广阳杂记》载:黄梧所陈平海五策,其首条即明确“迁徙沿海居民于内地,距海三十里,不令人居住”[4],但是“上然其策,惟‘迁海’一条未行。……迁海之策,施琅复言之,始行。”[5]也说明当时确实没有立即实施迁界之令。   此后至顺治十八年(1661)冬十月,“我大清诛降将郑芝龙,徙沿海居民,禁舟出海,从降将黄梧请也。弃芝龙于市,郑氏在京者无少长皆伏诛。沿海居民三十里界外者尽徙内地,禁渔舟、商舟出海。”[6]此时才开始全面推行沿海地区的迁界政策。《闽海纪要》卷一言:“其后梧献平海策,请发郑氏祖坟、诛求亲党、没五大商及迁界等事,祸及五省,人罹其害。”《清史稿》也说:“顺治十八年(1661),用黄梧议,徙濒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7]   从以上诸文献来看,献迁界之策者当为郑氏降将黄梧。所谓李率泰之说者,亦仅仅是代黄梧之疏奏于清廷而已。   二、房氏兄弟说   房氏兄弟即房星晔和房星曜。房,亦有方之说;星晔,也有星华和星烨之说;星曜亦有星焕和星耀之说,诸文献记载不一。王澐《漫游纪略》作方星华和方星焕;萧一山《清代通史》作方星焕;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作房星曜;《漳州府志》作房星叶和方星曜;《台湾通纪》作房星华和房星曜。   王澐因作幕于蔡士英、毓荣父子署,曾亲闻蔡士英告知此议创自北平人方星焕,并记录了建议的具体内容。《漫游纪略》卷三云:“星焕者,北平酒家子也。其弟星华,少时被虏出关。……从入关,始与其弟星焕相聚。星华官至漳南太守,星焕从之官。海上兵制,漳城陷,兄弟皆被掠入海,旋纵之归。其主问海上情形,星焕乘间进曰:‘海舶所用钉、铁、麻、油,神器(指火炮)所用焰硝,以及粟、帛之属,岛上所少。皆我濒海之民阑出贸易,交通接济。今若尽迁其民入内地,斥为空壤,画地为界,仍厉其禁,犯者坐死;彼岛上穷寇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