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oc

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20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心内科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情绪反应、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梗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护理;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现代医学模式认为,急性心梗的发病、发展、转归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加强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还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本文对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观察取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47.53±11.37)(48.0±9.28)(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P﹤0.05)(P﹤0.05)(SAS) 抑郁评分(SDS) 实验组 60 35.87±9.49 36.43±11.79 对照组 60 50.23±11.56 47.57±9.52 t 11.6 8.95 P ﹤0.0 ﹤0.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率 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满意度 实验组 60 95.0% 8.3% 96.7% 对照组 60 81.7% 23.3% 78.3% x2 5.18 5.07 9.22 P ﹤0.05 ﹤0.05 ﹤0.01 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急性心梗的重要诱发因素[1]。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及疾病客观指标等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预防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不良情绪可诱发急性心梗,急性心梗发病后又可加重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研究发现在有焦虑、抑郁的人群中,心梗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了6倍,病死率增加了至少2倍[2]。 焦虑是急性心梗患者中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周英、尤黎明[3]对4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测试,焦虑、抑郁发生率为分别为70.0%、40.0%Stefano Drago等[4]对100例伴抑郁症的急性心梗患者进行5年的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的随访调查发现,中重度抑郁的心梗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心率加快,存在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持久的焦虑、抑郁情绪可导致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力下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必须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密切监测心理状态,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行为治疗。 本研究在患者入院初期病情稳定后进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64.6%、38.4%,患者情绪不稳定,易烦易怒,对治疗和护理配合性差;2周后再次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接受常规护理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降低到43.3%,21.7%;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降低到18.3%、11.7%。经过积极的心理治疗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