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出血热病毒课件_1
教学要求 熟悉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埃波拉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致病性。 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hever virus,CCHFV) 1966年我国从新疆塔里木盆地出血热病人血液、尸体脏器及硬蜱中分离,定名为新疆出血热病毒,后证实该病毒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相同。 致病性与免疫性 野生动物(啮齿类动物)和家畜(羊、牛、马、骆驼、狐狸和兔)是自然宿主和传染源。羊在维持XHF疫原上起重要作用 硬蜱特别是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是传播媒介。病毒在蜱体内增殖并经卵传给子代,蜱也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蜱在每年的4月~6月大量增殖 人群发病的高峰 蜱叮咬或与病畜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感染 5~7天潜伏期发病,以发热和出血为特征 产生中和(NT)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NT抗体出现较早,维持较久 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法 确诊主要依赖于 病毒的分离鉴定 患者双份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防治原则 防蜱咬和灭蜱 严格隔离病人 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 灭活疫苗 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 传播途径: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 潜伏期为2周左右。 临床症状:突发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2007.9.11日案例 联合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证实,刚果(金)已暴发埃博拉出血热,这种急性传染病致死率高达50%至90%。疫情开始于6月8日,当时两名村长死于埃博拉病毒。然而,由于当地要求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亲手下葬死者,结果“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事后全部死亡”。 卡诺说,疫情主要发生在两大地区,一个是姆韦卡,另一个是卢埃博。仅在姆韦卡,截至8月底,已有4个村子的217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103人死亡。 上一次埃博拉病毒大规模侵袭刚果(金)是在1995年,造成245人死亡。那次的重灾区基奎特距本次的暴发地点300公里。 小结 出血热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等传播,能引起出血和发热症状的病毒感染症的病原体。 汉坦病毒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由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传染源是野生动物和家畜,经硬蜱叮咬传播。 复习题 简述汉坦病毒的致病性 简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致病性 *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毒是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等传播,能引起出血和发热症状的病毒感染症的病原体。 我国已发现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等,目前非洲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因病情重死亡率高而受到关注。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体; 由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发热、出血、蛋白尿、低血压、休克 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 在我国分布地区广,危害严重,俗称流行性出血热。 一、汉坦病毒 黑线姬 田鼠 小家鼠 形态结构: *圆形、卵圆形或多型态有包膜 *分段的-ssRNA *表面刺突为G1和G2糖蛋白分别为中和抗原和血凝素 M RNA片段 (G1和G2包膜糖蛋白) S RNA片段 (核蛋白,NP) L RNA片段 (多聚酶) G1 G2 NP 汉坦病毒生物学特点 致病性与免疫性 呼吸道 消化道 直接接触 唾液和粪便 唾液和粪便 鼠间流行 不发病 污染食物、 水源和空气 流行特点: *在我国广泛流行 *传染源: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传播途径多样 *地方性和季节性(10-12月) 临床特点: *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病死率高达50%~70% 免疫性: *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少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汉坦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 防治原则 预防: 防鼠灭鼠 加强个人防护 疫苗接种 治疗: 无特异性抗病毒药 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 “三早一就近”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 三、埃博拉病毒 简介: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EBO)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很高,临床上以发热及出血为特征,由令医学界闻之色变而又无可奈何的致命杀手——埃博拉病毒引起。 1976年,扎伊尔北部“埃博拉”河沿岸 55个村庄遭到不知名的陌生病毒“袭击”,致死率极高,同年,从这个村庄的一例病人体内首次分离出埃博拉病毒,因此而命名。 流行情况:①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苏丹近赤道西部省和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 1976年6月-9月间,苏丹发现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