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从“问题”开始.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本解读,从“问题”开始

凌宗伟:文本解读,从“问题”开始【按】本文源于我与一班研究生的对话,刊发于《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第六期。【摘 要】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本文从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的观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问题意识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这样说过,从思维过程的一些次级过程来看,它们是“一种困惑、犹豫、怀疑的状态”“一番思索或考察,要查明进一步的事实,借以证实或否定所想到的信念”。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总是以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为发端的。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就是“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也有个著名的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而这之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结果。”问题是,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本文拟以文本解读为例,就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关系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一、教师首先得是个有“问题”的人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一个文本,语文教师与其他读者,特别是与学生的区别在哪里。一般来说,普通读者拿到一个文本,主要的阅读方式是浏览,有人在浏览中发现某个有意思的片段、句子或许会逗留一下,或者做点摘录。也就是说,普通读者的阅读是没有任务的,更多的只是出于兴趣或者休闲的需要。这样的需要语文教师也有,但是这样的需要不是语文教师为教学而阅读的需要,为教学需要的阅读,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出发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语文教师的阅读大致要弄明白这样三组关系: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教师与文本的关系,学生与文本的关系。这当中,教师与文本的关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教师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阅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我30多年的教学体验而言,就是要努力在文本当中找问题——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意和观点?为表达他的情意与观点,调动了怎样的写作手段?如果换一种手段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学生在阅读这个文本的时候估计会遇到哪些困难?作为教师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选择教学的突破口?……遗憾的是,随着出版业的兴旺,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一些语文教师似乎离开了参考资料和网络就难以解读文本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分享作者的情意,丰富自己的体验。此外还有培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问题意识等任务,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阅读具体文本的时候,或多或少总是有困难的。有的文本因为学生缺乏人生经验和阅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等缘故,学生往往不容易读懂,或者他们在读文本时会有许许多多的疑问。狭义地说,阅读教学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由此观之,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体说来,拿到一个文本如何从中发现问题呢?1.问题从文本的标题中来。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教一篇课文,一般的思路是先与学生一起“解题”:这篇课文的标题为什么这样定?如果换个标题会怎样呢?标题中为什么选用这个词语而不用那个词语?这个词语跟那个词语的取向有什么区别?……当然,把它们变成具体的问题时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许多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文章好写,标题难定。一个好的标题,是会很好地传递作者想要表达而又不好直接表达的意思的,这恐怕也是时下“标题党”盛行的一个原因吧。譬如,陈丹青先生的随笔《艺术就是一个城市的春梦》,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很有意思。我看到这个标题第一个想法就是,为什么是“春梦”,而不是“美梦”,或者就是“梦”呢?当我同一班语文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讨论这个标题的时候,他们有人关注的是文题中的那个“就”字,为什么要用“就是”而不直接说“是”呢?一位高校教师关注的则是“城市”,为什么是“城市”的,而不是“乡村”或者“山村”的?或许,高中生、初中生在探讨这个标题的时候,又会有另外的问题。如果我们在阅读中没有用心考量,课堂上我们就无法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是“春梦”,而不是“梦”,不是“美梦”,不是“中国梦”?为什么只有艺术才是“春梦”,其他就不能成为“春梦”呢?诸如此类。你要有多种多样的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