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校常见病预防之蛔虫病(教案)课件
目录
蛔虫病概述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受精蛔虫卵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
蛔虫感染途径
虫卵随粪便排出,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进入人口。
感染途径
蛔虫病流行病学
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1.幼虫期致病:
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2.成虫期致病:
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
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
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
胆道蛔虫病
治疗
驱虫治疗:
常用的驱虫药有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驱钩蛔)、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六一宝塔糖),详见常用驱肠虫药。由于蛔虫在人体内寄生存活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所以如果能避免再感染,大约一年蛔虫病可“自愈”。
治愈标准
经过治疗,经3~4个月后检查粪便无虫卵即为治愈。
预防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
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
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