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桑树褐斑病发生及防治
桑树褐斑病发生及防治
摘要 阐述了桑树褐斑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特点,分析了其发生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桑树褐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桑树褐斑病;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64-01
桑园普遍发生的重点病害为桑树褐斑病,90%以上的桑园都能发现该病,严重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进入雨季后(5月20日)开始危害,8月后可见严重危害状,发病初期病斑少而小,病叶勉强能喂蚕,受病害的桑叶随病害的加重病斑多而大,最后连成片,使病叶枯萎,提早脱落或是整叶腐烂,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严重时可导致无法养蚕。为了获得优质高产的桑叶,必须掌握此病的病症、发病原因、发病规律及侵染循环步骤,从而提早预防,综合防治此病的发生,保证将桑园损失降到最低。
1 桑树褐斑病的发病症状
病斑呈现叶片的正反两面,最初为水渍状、淡褐色的小斑点,病斑周围叶色稍变黄,随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2~10 mm,病斑边缘色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病斑,中央淡茶褐色或灰色,其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的粉质块,后期变成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晚秋发病的病斑周缘常有紫褐色,叶脉被侵染变紫褐色,叶背更为明显,阴雨连绵时,病斑吸水膨胀,腐败穿孔,遇到干燥天气,病斑中部往往开裂,严重时许多病斑接成大病斑,叶片枯焦,形成焦斑、烂叶而脱落叶柄,新梢发病呈暗褐色、长形略凹陷的病斑[1]。
2 发病特点
2.1 病原
此病病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粘格孢属真菌。病斑上的粉质块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开始形成于病叶表皮下,其后突破表皮面外露。分生孢子盘直径60~150 μm,分生孢子梗丛生于分生孢子盘的表面,圆筒形,无色,单胞,分生孢子棍棒形,或是圆筒形,两端圆,顶部稍细,有3~5个隔膜,隔膜处不缢缩,大小为(30~50)μm×(3~4)μm。
2.2 侵染循环步骤
病菌以厚垣孢子形式的分生孢子和遗落地表未腐烂的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翌年春季,厚垣??子或越冬分生孢子盘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是昆虫传播到桑叶表面,经气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如夏伐后新梢先端受侵害。病菌也可能以菌体在梢部病疤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次侵染的菌源。落在叶面上的分生孢子如温湿适宜就能迅速萌发侵入,一般从病菌孢子附着新的叶片开始,隔10 d左右即产生新的病斑,再过4~5 d,新病斑上又能产生粉质块,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在整个桑树生长季节如条件适宜,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为害[2]。
2.3 发病规律
高温多湿利于褐斑病的发生,多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气温高、降雨频繁的年份发病多而重,栽植过密、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桑园发病重,阴雨连绵、多湿环境发病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以及肥培管理差、偏施氮肥的桑园易发病,桑树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如荷叶白早青桑、桐乡青、湖桑197号等品种抗病性较强,而火桑、小官桑、红皮大种、望海桑等品抗病力较差。褐斑病的发生与气象环境关系密切。例如浙江杭嘉湖区群众经验,可以根据降水量和当年4月中下旬平均每片叶上的小斑点来预测当年该病是否流行。一般春季发病较少,进入夏秋季发病到达高峰期,7—9月是发病的重要时期[3]。
3 发生流行原因
3.1 桑树栽培模式及管理不善引发
桑园为密植桑,光照不充足,空气流通性不好,桑园多湿,土壤中有机肥的含量不高,有利于褐斑病的发生及流行。经试验调查表明,夏伐桑园的发病率小于春伐桑园,套种桑园的发病率最高。冬季桑园管理不够重视,未及时进行伐条、清理,发病后没有对症及时防治。楚雄州对褐斑病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
3.2 桑树品种的选择不当
种间抗病性的差异也很大,桑园栽植了抗病力差的桑品种。如栽培火桑、小官桑、红皮大种、望海桑等品种的抗病力较差,如辽宁省则以朝鲜秋雨最易感病,其次是黄鲁桑。
3.3 大量病原菌存在
越冬病原菌存在并循环侵染。当年病菌以分生孢子盘越冬,遗落地表未腐烂的病叶、病枝、病枯叶,杂草等在冬季未进行彻底清理,第2年病菌借助风、雨、昆虫等传播途径到达桑叶表面,经气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亦可能以菌丝体在梢部病疤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次侵染的菌源,落在叶面上的分生孢子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迅速萌发侵入,产生新的病斑,新病斑上又产生粉质块,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3.4 施肥水平低
桑树缺肥缺水,施肥量不足或是单一,桑树生长不良,抗病率下降,病菌极易侵染而发病,如施肥不当或过量,养分不平衡。少施有机肥,偏施氮肥,桑树徒长,叶质差,枝叶组织软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