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分析.docVIP

关于对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对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分析

关于对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分析   【摘 要】泥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当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优良经济鱼类。本文主要对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泥鳅;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泥锹养殖所用的苗种,一靠天然采捕,二靠人工繁殖。由于近年来天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现在养殖上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来获取嫩苗。   1.雌雄鉴别及亲鱼的选择   性成熟的雌泥鳅多大于雄泥鳅,其胸鳍短小,末端较圆,第二鳍条与第三鳍条长度基本相等且基部无骨质薄片,腹部膨大,背鳍下方体侧无纵向隆起,产过卵的雌泥鳅腹鳍上方体仍有一白色圆斑。性成熟的雄泥鳅胸鳍较大,末端尖且翘起,第二鳍条比第三鳍条长且基部有骨质薄片,雄泥鳅背鳍下方体侧有纵向隆起,腹部不是很膨大。   泥鳅的亲鱼一般选用2-3龄的。雌鱼体长要求在15cm以上,体重应达12-13g;雄鱼体长要求在10cm以上。如有3龄以上,体长达20cm,重40-50g的雌鱼更好。亲鱼的采集多在4-5月份,此时正是泥鳅的生殖季节。采集到泥鳅后,应按1:3的比例选择腹部膨大饱满、卵巢轮廓明显的雌鱼和轻压腹部即有锰液流出的雄鱼。选留时应特别注意剔除腹部空瘪、已经产过卵的雌鱼。选择出的亲本应尽快使用,因为长时间的蓄养合影响其体质,并使其产卵率和受精率降低。   2.人工催产   无论采用自然产卵繁殖方式或人工授精繁殖方式来生产泥鳅苗,都可注射催情剂催产,从而提高产卵率,并使所产的卵集中一致。人工催产的时间大多选在5-6月份,当水温稳定在20-25℃时。催情剂可用鲤鱼脑垂体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雌泥鳅可注射0.5-1个鲤鱼脑垂体或者100-150国际单位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雄泥鳅的剂量为雌泥鳅的一半。注射时先将催情剂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成0.1毫升的药液,然后在鱼的背部中线侧肌肉处或腹部中线侧,胸腹结之间用4号针头进行注射。背部注射时针头与鱼体成45°角,由后向前入针约2mm;腹部注射时针头与鱼体成30°角,由后向前入针1毫米。由于泥鳅活泼好动,不易握住,注射时最好用纱布将其裹住。   注射过催情剂后,如欲采用自然产卵繁殖方式的、可将泥锹按1:2或1:3的雌雄比例放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再在缸、池中放入棕片、水草等做成的鱼巢供其产卵。雌泥鳅产卵有先后,为了避免亲鱼吞食卵粒,应及时将粘附着卵粒的鱼巢取出,放入新的鱼巢。如果产卵池要兼作孵化池,必须及时将产完卵后的亲鱼全部捕出,移至其他池中。如欲采用人工授精繁殖方式的,可将泥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产卵池或产卵箱内,也可分别静养在水缸或网箱内。   泥鳅从注射催情剂到发情产卵的效应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20℃时,约19.5个小时;水温24℃时,约12个小时。临近效应时间时,雌雄泥鳅追逐激烈,呼吸急促并从肛门排出气泡,说明发情高潮来临。此时可将其捕起,用纱布包裹住泥鳅体,只留出生殖孔部位。先挤压雌泥鳅腹部,如发现有金黄色卵粒呈游离状流出,即可进行人工授精。具体做法是将卵挤入盛有清水的瓷盆内,同时轻压雄鱼腹部将精子挤于卵上,也可先剖腹取出雄鱼的精巢,剪碎研磨后加入生理盐水制成精子液射在卵上。然后用羽毛轻轻搅拌,使精卵混合均匀,接着便可把受精卵均匀撤在事先准备好的水中鱼巢上,待卵附着稳固后,将鱼巢移入孵化池孵化。   3.孵化管理   泥锹卵可在室外池中孵化,也可在孵化缸、孵化环道内孵化。采用室外池中孵化事先应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孵化过程中要细心管理,泥鳅卵的动性不强,易从鱼巢上脱落,移动时应加倍小心。遇到大风降温天气,应将鱼巢下沉到一定的深度。孵化过程中如发现鱼卵上有浮泥,可轻轻晃动鱼巢将其抖落。   采用孵化缸孵化,每l0升水放入500粒受精卵,孵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侵入。孵化水温以20-28℃为宜,流速以能翻动离巢卵粒为宜。出膜时流速可稍稍加大,至泥鳅苗平游时再调小流量以免其夭折。   泥鳅卵的孵化时间因水温而异。当水温为20-25℃时,需52个小时;24-25℃时,需40个小时;28-29℃时.需30个小时。同时其孵化率与水温也有较大关系,20℃时的孵化率为94%,25℃时的孵化率为98%,而15℃时的孵化率只有80%。   刚出膜的泥鳅苗全长为3-37mm,呈透明“豆点状”,此时泥鳅苗依靠卵黄营养为生。泥鳅苗孵出3天后,全长可达5.3mm,卵黄囊已消失,胸鳍也已显著扩大,螟点也出现,能够自由游泳并开始主动摄食,此时便可进行苗种的培育工作了。   4.苗种培育   4.1培育池的准备   为了便于管理,培育池面积以50㎡为宜,水深70cm左右,水温应控制在20-30℃,池水以黄绿色为好,培育初期水中溶氧必须充足。如果是水泥池,要在池底铺一层30厘米厚的泥土,以利水体的物质循环和底栖生物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