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屏县牛街镇小麦锈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石屏县牛街镇小麦锈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摘要 介绍石屏县牛街镇小麦锈病的症状识别、发生规律、重发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当地小麦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锈病;症状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云南石屏;牛街镇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26-03
牛街镇地处云南省石屏县南部,全镇总面积611.2 km2,辖11个村委会,122个自然村,15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逾2.8万人,农业人口超过2.7万人。境内最高海拔2 551.3 m,最低海拔259 m,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山区小气候明显。年降雨量819.8 mm,年均温17.6 ℃,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冬、春2季旱情明显。全镇耕地面积3 604.6 hm2,其中旱地3 027.3 hm2,占总面积的84%。耕地面积中,坡地及缓坡地占75%,由于海拔垂直高度差异大,形成了山高、坡陡等地理特征,“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是其真实写照。
小麦是牛街镇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牛街镇11个村均有种植。在小麦生产中,小麦锈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导致产量损失15%~25%,严重年份可达50%~100%,对产量影响很大,小麦锈病已成为牛街镇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制约因素,综合防治意义重大。
1 小麦锈病症状识别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3种锈病往往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条锈病以危害叶片为主,其次为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呈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也危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1]。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叶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秆锈菌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2-3]。
2 小麦锈病发生规律
2.1 小麦条锈病
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在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 ℃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 ℃以上则不能越夏。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 ℃时,病菌进入越冬。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种因素:一是是否有大面积感病品种;二是是否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三是2—4月的雨量,特别是2—3月的雨量是否较多;四是是否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2.2 小麦秆锈病
我国1月平均气温8 ℃的福建、广东等地区,1月平均气温最低6 ℃以上,病菌在这些地区可不间断地生长,3月气温回升秆锈病盛发,随着南部暖流北上而传播,故此地区是主要越冬区,其次是等温线之间的浙江、江西一带,而越夏区为西部高原冬、春麦区。影响秆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面积感病品种存在;二是抽穗前后气温高,水湿条件好;三是空中孢子出现时期的早晚和初期数量的多少。
2.3 小麦叶锈病
叶锈病菌在华北、西北等地小麦的自生麦苗上都有发生,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感病的主要来源,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在冬小麦地上部分不冻死的地区,一般都可以越冬,越冬方式以休眠菌丝体潜伏于麦叶内,夏孢子极少部分也可以越冬,当气温在5 ℃以下时,叶锈病的病情增长缓慢,而当上升到10 ℃左右以后,则病叶率迅速增加[4]。
3 石屏县牛街镇小麦锈病重发原因分析
牛街镇小麦锈病重发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由于牛街镇地处山区,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海拔垂直高度差异大,冬春干旱,是小麦锈病适宜区;二是小麦品种更新慢,品种特性退化,抗性差,播种时没有进行正确的种子处理或不进行种子处理,种子带病。以及农民种植多年的自留品种发生严重。加上小麦收割后,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