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_论文.docx
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
关于唐代的“营田”及“营田使”,学术界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如何汝泉先生《唐代使职的产生》、①宁志新先生《唐朝营田使初探》②等,都对“营田使”的有关问题,尤其是“营田使”的产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冯培红先生《唐五代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考》③一文,利用敦煌文书,对唐前期、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做了比较深入地探讨。
我们不准备对唐五代的营田进行全面研究,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归义军时期的营田情况加以探讨。
关于营田,据《资治通鉴》卷248大中三年(849)八月条载:
(八月己丑),诏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土田,五年不租税。自今京城罪人应配流者皆配十处(王永兴注:十处指三州、七关),四道将吏能于镇戍之地营田者,官给牛及种粮(四道指泾源、邠宁、灵武、凤翔)。宋白曰:史臣曰:营田之名,盖缘边多隙地,蕃(番)兵镇戍,课其播殖以助军须(需),谓之屯田。其后中原兵兴,民户减耗,野多闲田,而治财赋者如沿边例开置,名曰营田。行之岁久,不以兵,仍招致农民强户,谓之营田户。复有主务败阙犯法之家,没纳田宅,亦系於此。自此诸道皆有营田务。
-----------------------
①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②载《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2期.
③载《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4期。
王永兴先生认为:《旧唐书·宪宗纪》中的罢诸道节度使所带的支度营田使这一措施,反映了全国各地普遍设置了营田。而《资治通鉴》中宋白引史臣曰一段,乃唐人记唐事,应该是可靠的。“营田务”是专门名词,它是经营屯田的专设机构,营田户是属于营田务的耕种屯田的农民。①
----------------------------
①参阅王永兴《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见王永兴著《陈门问学丛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对此,杨际平先生认为,唐后期至五代,出现户部营田务管理的营田,乃是与屯田并行的一种官田系统。唐后期的屯田继续存在,并未转化为营田。“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屯田乃常称为‘营田’,这就是‘营田’的广义而言。屯田与狭义的‘营田’(户部营田务的营田)则是不容相混的两个概念。屯田与狭义营田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屯田的田地通常连成一片,每屯三五十顷;营田务田土一般来自没官田、绝户田,多数都是分散,不可能置屯;其二是屯田耕以官兵(包括士兵家属),营田务的营田则耕以民(就唐五代而言,乃是耕以营田户,而不是州县的编户齐民)。公元820年前后至五代十国,耕以官兵的屯田与耕以营田户的营田曾长期共存,为互相平行的两个官田经营系统。营田务的营田因其田土零散,客观上就难以转化为屯田,而原先耕以官兵的屯田,也未见转化为户部营田之显例。”①
关于“屯田”与“营田”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我们不作辨析。在这里需着重说明的是,“营田”之“营”并非一定是“营田务”经营之土地,也并非一定是“屯田”之土地,而是指“经营”、“耕种”田地。这一点已经学者们指出,如卢向前先生认为:“营”在当时含有经营之意,并非为“营田”所专用。②李宝通先生亦认为,“营田”之“营”,本为经营之义。因此,“营田”与“力田”、“耕田”、“垦田”、“种田”等词相比,似倾向于有组织有计划或有一定规模的耕垦农田。③
敦煌文书中所见归义军时期的“营田”,也主要是指经营、耕种土地。
归义军政权是一个特殊的藩镇,其一切制度也与藩镇相同或相似。据《唐会要》卷78《节度使》载:
河西节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至开元二年四月,除阳执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一年四月,除张敬忠,又加经略使。十二年十月,除王君臭,又加长行转运使,自后遂为定额也。
由此可知,河西节度使兼任本道支度营田使。
------------------------------
①详见杨际平《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载《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②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第3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③参阅李宝通《唐代屯田研究》第7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初,景云开元间,节度支度营田等使,诸道并置,又一人兼领者甚少。艰难以来,优宠节将,天下拥旄者,常不下三十人,例衔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其边界藩镇,增置名额者,又不一。前后六十余年,虽尝增减官员及使额,而支度营田,以两河诸将兼领,故朝廷不议停废。①
从此记载可知,唐中期开始,诸道普遍设置了支度营田使。“从开元二年起,唐朝政府陆续规定各道的节度使兼任营田使。……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至少有34个方镇的节度使兼任营田使,约占当时方镇总数(48个)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