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堂建筑设计理念研究
教堂建筑设计理念研究
【摘要】青岛在一个多世纪的近现代历程里,建筑受到了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城市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欧洲特色特别是的德国建筑的风貌。期间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建筑,如宗教、行政、居住、文教、卫生、交通、金融等建筑,其中宗教建筑是对那个时期社会变动反映最灵敏的公共建筑类型之一,并且至今保存较好。教堂建筑作为一种以精神功能为主的建筑,虽然在数量上与居住建筑无法比拟,但若是就其在对建筑发展的意义和促进作用而言,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看,都是举足轻重的。
【关键词】天主教堂;青岛;理念
1. 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
1.1“天主”一词是16世纪耶酥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后,借用中国文化“至高莫若天,至大莫若主”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因而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取其至高无上,天之主宰的意思。天主教传入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利所创建的聂斯托利派曾传入中国,史称景教、流行210年后绝迹于中原。1279年元朝建立后,天主教和聂斯托利派又传入,通称“也里可温教”,即蒙古语“有福缘之人”的音译,也称“十字教”,但流传不广,随着元朝灭亡又告中断[1]。
1.2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人中国。1551年12月,第一批耶稣会会士,葡萄牙派往亚洲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到中国来他是耶稣会创始人之一,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他从日本搭葡萄牙商船抵达中国广东上川岛。随后,西班牙的包括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诸多传教士也纷纷进入我国。1582年8月,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抵达澳门。利玛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融合作为传教方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直至明末,耶稣会中国传教区已建立了13处传教会所,全国约有教徒15万。在官员和儒士中己不乏天主教教徒,其中较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箔等人。清初,以耶稣会会士为主体的来华传教士基本上继承了利玛窦的传教方针。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等传教士在顺治、康熙两朝赢得信任,天主教有进一步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
1.3从20世纪初起,天主教内的爱国人士就针对中国天主教被外国势力控制的状况,主张中国天主教应由中国神职人员和教徒自办。但国家不独立、民族不解放,中国天主教也是无力摆脱外国势力控制的[2]。
2. 青岛天主教堂教堂建筑实例分析
2.1历史变迁。
在海滨城市青岛拟建的天主教堂原设计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在曾经发表过的设计图案上,拟建教堂高百米,高大壮丽,内部拟用金粉粉刷教堂屋顶,装饰豪华。可惜时逢德国纳粹极力备战严禁资金外流,而使筹款活动受阻,不得己而将原设计大加修改,乃成今日之形。资料显示,这座新罗马风式的教堂的施工方案对原设计做有若干改动。在曾经发表过的设计图案上,塔楼顶为座钟形,造型比较柔和,而建成的塔顶侧表现为较为冷峻的几何形式。据1934年《斯泰勒传教信使》载,在青岛修建一座天主教堂的计划花了近30年的时间才得以实现:“事情发端于安治泰的继任者朝宁镐主教。他曾委托传教使团的建筑师恩博仁神甫筹建一座三厅规格的哥特式教堂。然而日本人1914年侵占青岛后,一切计划都付诸东流。”这样,原来的哥特式设计方案被束之高阁,因为它与后期的青岛市容已经不甚相称。于是,由德国建筑师弗莱波尔神甫提出了一项新罗马风式的方案。教堂于1932年动工,是在原曲阜路小教堂基础上扩展形成的。1934年10月27日,天主教堂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并于翌日举行了新堂祝圣典礼[3]。
2.2天主教堂景观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天主教堂沿南北向的浙江路面向青岛湾,与远处海中的栈桥形成对景,在道路景观设计方面,德国人很强调对景和借景。引入了欧洲城镇的设计手法,将重要建筑物置于放射状道路端点,是这些建筑自然成为焦点而起到对景的效果。这种以建筑或自然景观为道路街端景致的情况在青岛很常见,并且许多道路弯曲迂回,贯穿于丘陵、街市之间,自身也构成了秀丽的画卷,成为青岛城市特有的景观。由于青岛市区处于多丘陵地带,因此建筑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些丘陵的存在,推敲建筑与这些山丘的比例关系。由于天主教堂不想青岛基督福音堂那样北靠群山,而只在其基地东面矗立着海拔不过百米的观象山,56米高的双尖塔楼保持了与东面山丘较好的比例关系,不但成为市区内地标性建筑,也延伸了从四面群山形成的天际线。这种在高坡地段布置有景观价值的重要建筑物的做法,满足了天主教堂作为青岛滨海景观的要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