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课件_19.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_19

钩端螺旋体病 石家庄市中医院急诊科 杜立建 概念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点 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 中期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 后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 常见死因 肝肾衰竭、肺弥漫性出血、 心肌炎、溶血等 根据本病临床特征,可将其归属为中医暑湿、湿温、伏暑范畴。因农民常在收割时被感染,故民间又习称稻田病、稻热病、打谷黄、秋收热、稻瘟病等。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有12-18个螺旋,两端有钩,能作活跃的旋转式运动,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易被发现。 钩端螺旋体组成 菌体 轴丝 外膜 外膜位于菌体的最外层,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外膜抗体亦为保护性抗体。钩端螺旋体格兰染色阴性,度银染色呈黑色或褐色。 生化特性 需氧菌,生长、繁殖慢 对酸碱、各种消毒剂敏感 钩端螺旋体的抗原结构极为复杂,国际上发现和确定有23群223型,国内有18群70型 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为稻田型主要菌群。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主要菌群。 七日热群、犬群、澳洲群、秋季热群等。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野鼠和猪。 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最主要的传源。 猪是洪水型钩体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自然界还有多种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成为一般储存宿主。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迄今尚未证实。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接触受感染动物排出到环境中的含钩端螺旋体的尿液,经皮肤黏膜而致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钩端螺旋体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流行性和一定的职业性。我国已发现26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存在和流行,以长江流域及以南、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较严重。青壮年农民、牧民、屠宰工人、下水道工人、打猎者发病率比较高,主要流行在温暖多雨的夏秋季节。 病机病理 一、西医发病机制和机理 钩端螺旋体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经淋巴系统或直接进入血流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患者全身毒血症状,成为早期钩端螺旋体血症。 钩端螺旋体广泛侵入人体各组织器官,以肝、肾、肺、脑为主,从而引起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损害。 后期的后发症状则主要由集体的变态反应引起。 病理改变 特点: 本病病理解剖的突出特点是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的不一致性。 (一)肺:主要病变是肺部表面、气管支气管粘膜及肺泡内弥漫性点、片状出血,炎症表现不明显。原因认为由leptospira本身及其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toxin迅速引起毛细血管的严重损伤。 肺出血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暑湿、湿热之邪而致。 初起病邪从皮毛而入,先犯卫表 中期 迅速传入气分,气分湿热交蒸蕴毒,熏蒸肝胆,胆汁外 溢则为黄疸 内传血分,迫血妄行,则见衄血、便血、呕血等 若暑湿化燥化火,火毒伤及肺络,则痰中带血、咳血 若热盛化火动风,出现高热痉厥; 或暑湿风痰闭窍,出现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或有昏愦不 语,舌蹇肢厥 后期 邪热得以外泄,病情逐渐向愈,或有津气受损之证 亦有少数患者由于暑湿痰邪留恋而出现后发症,如肝火上炎则目赤、目痛、视物不明,或由阴虚邪伏而出现后发热症。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其受累的主要靶器官不同及其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型: 一、感染中毒型(流感伤寒型) 此型为钩体病早期的钩体血症, “三症状” 寒热、身痛、全身乏力 “三体征” 眼红、腿痛、淋巴结肿大 钩体病的眼结膜充血,不伴有明显畏光及 分泌物 肌肉疼痛以腓肠肌为主,伴明显压痛 浅表淋巴结以腋窝和腹股沟处肿大明显, 质软活动,伴触痛。 此型患者约90%以上无明显器官损害,1-3天后恢复。 二、黄疸出血型 病初表现为一般中毒症状,于病程4-8天出现进行性黄疸加深、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 轻型病例以轻度黄疸为主,无明显出血倾向及肾功能损害,一般在短期内痊愈恢复,严重病例可迅速因肾衰竭、大出血而死亡。 1.黄疸 黄疸多于病程10天左右达高峰,持续7-10天后逐渐减轻,肝脏肿大伴触痛及肝区叩痛,脾脏也可肿大,伴皮肤瘙痒、相对缓脉、呃逆; 2.出血倾向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