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疾病和刑事责任能力ppt课件
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从马克诺顿原则谈起 马克诺顿原则的由来 1843年5月,英国工人达尼埃尔?马克诺顿射杀了首相罗伯特?比尔; 行刺前,马克诺顿已患有明显的精神疾病,长期存在妄想和被害狂的症状; 英国的法学理论对马克诺顿刺杀首相的行为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A必须追究刑事责任,B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陪审团认定马克诺顿基于精神疾病而刺杀首相的事实,法官最终判决宣告马克诺顿不承担刑事责任; 判决同时表明,刑事审判应当严格区分纯粹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精神病和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精神病; 必需对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精神病和刑事责任意义上的精神病加以严格区分,构成马克诺顿原则的核心思想 马克诺顿原则对当时欧洲各国刑事责任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被看成是一种经典性的责任主义理论原则。 马克诺顿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患有无法理解自己行为性质的精神疾病(under such a defect of reason, from disease of the mind) 二、对于自己行为的本质和性质的无知 (as not to know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the act he was doing) 三、有所知晓但无法了解自己的错误 (he did not know that he was doing what was wrong) 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能力 一、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疾病种类、发病时间、严重程度、责任能力的有无、责任能力的大小等各个方面,迄今为止刑法理论和精神病学理论都无法形成计量性的、实验性的和实证性的判断标准,精神疾病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的判断往往只能委任于精神鉴定专家。 二、通常,精神病(psychosis)的判断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 行为与一贯精神活动的非一致性(纵向对比原则) 2. 行为与同侪(peers)行为的非一致性(横向对比原则) 3. 无造成行为的特定客观因素(要素排除原则) 二、精神症状的基本类型 精神症状即精神疾病的具体表现,精神症状在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根据精神症状还能判断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 1. 感知障碍 (1) 错觉(illusion)—对于外部刺激的错误感受 A 缺乏外部感知条件 B 错误情绪作用 C 疲劳与意识障碍 (2) 幻觉(hallucination)—无外部刺激的感知体验 A 幻听,分声音幻听和言语幻听两类,后者具有诊断意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B 幻视 ,可见无意义的色彩、光点或形象,常见于谵妄和精神分裂症;C 幻嗅 与 D 幻味 ,两种幻觉往往同时存在,多为令人不快的感觉,偶见于精神分裂症;E 幻触,多为触摸感、针刺感、触电感,偶尔也有性接触感。 2. 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A 思维奔逸(flight of ideas)—联想(表现为音联[rhyming]或意联[punning])速度明显加快,大量概念连续涌现而无法表达,系狂躁症的典型表现。 B 思维迟缓(slowness of thought)—与思维奔逸明显相反,联想缓慢,思流不连贯,系抑郁症的典型表现 C 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缺乏概念联想,对刺激只能进行表面的反应,对于提问只能作出最直接的应答,系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 D 赘述症(circumstantiality)—叙述缺乏思维主线,强加不必要的细节,无法扼要表达,无法改变表达方式,常见于癫痫性格者和粘滞性格者 。 (II)妄想内容分类 A 迫害妄想—自觉遭受迫害,如感觉被人诽谤、被人跟踪等,迫害妄想伴有幻觉,多为精神分裂症。 B 关系妄想—也称牵连观念,无意义的事物被自觉为特殊意义的事物,即将无关的事物牵连于自己,关系妄想常为其他妄想的前奏。 C 夸大妄想—自觉自己非常,自觉自己具有特殊的才能,或自觉自己特别富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器质性精神病。 D 自罪妄想—将细小的错误视为巨大的犯罪,始终感觉对不起家人、对不起社会,常常感觉到自己已不配继续生活,觉得自己应当遭受重罚,常伴有自杀、自伤行为,常见于抑郁症。 E 疑病妄想—自觉自己患有重病,如癌症、心脏病、脑瘤等,虽经检查证实无病,但拒绝接受无病的诊断结论,常常继续缠医,常为中老年患者的症状,偶见于精神分裂症。 F 嫉妒妄想—多为性伴侣嫉妒,如无端怀疑配偶不忠,常采取跟踪等方法企图证实自己的猜想,即使无法证实也同样坚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