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无意识理论在《山上小屋》中运用
论无意识理论在《山上小屋》中运用
内容摘要: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山上的小屋》描绘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这无不体现出精神分析学说中无意识理论的运用。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 无意识理论 象征 隐喻
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它关注个人、自我、心理等微观叙事,主要着眼于反思现代化。其曾两度进入中国,深深地改变了中国人对人的观念的看法,尤以第二次更为显著。精神分析学说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鲁迅、朱光潜、郭沫若等人深受其影响;再次在中国得以传播并发生巨大影响则是在“文革”后的新时期。随着政治气候的逐渐转变以及思想观念的自由与开放,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自由与个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众所周知,新时期是裹挟在“文革”的阴影中来到人们面前的,“文革”对人的主体观念的歪曲是可怕的。80年代初并贯穿整个80年代前期的关于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以及作为这场讨论理论指导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主体性思想,影响了整个新时期以来直到今天文学中“人”的主体性观念,这些都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导致了文学的“向内转”。
80年代中后期残雪、余华等先锋派作家的迅速崛起,使得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一度盛行,与主流意识形态关注国家等宏观叙事不同的是,深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下的现代主义小说以人为本位,反思社会对人的种种压抑,否定社会强加给人的种种物质上的外在力量。它以人的生物性作为人的本体所在,重视人内心世界的无意识,认为人是由本能的、盲目的无意识力量所支配着。其中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是代表作品之一。
残雪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她从70年代末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派文学,接触了精神分析学说,持续一段时间的解读活动后开始进行创作,并以独有的形式展示在大家面前。
《山上的小屋》是残雪于1985年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它采用梦幻叙述手法,从无意识层面开掘人物生存本相,以一种丑恶意象的堆积突显外在世界对于人的压迫,展示了人自???的丑陋与绝望。该小说以看似混乱的逻辑、不知所云的呓语、纷杂的象征和隐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内心的真实。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处境的思考与关注。精神分析学说包含丰富的内涵,本文试图分析无意识理论在《山上的小屋》的运用。
“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发现是无意识的概念,它是精神分析学的不可动摇的基石。”对于无意识的探索,弗洛伊德享受开山鼻祖之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面。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在我们内心仅占据极少的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被我们称之为意识知识的东西都长期地潜伏着,也就是说,都是潜意识的。”无意识属于本能,属于非理性意识,是一种具有极大能量的心理要素。但由于主体的意识和无意识是彼此对立的关系,即无意识心理的内容是无法为理性主体所接受的,主体早已在自己内心习惯性地对它给予了压制,它从来不会被允许直接浮现到意识的层面。考虑到主体的心理健康,它又必须冲破主体的心理限制,这样才能让主体的心理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因此,无意识只能采取伪装的、隐喻或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这样,它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为如梦幻、玩笑、口误、诙谐等。这无疑给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上的小屋》描写的是一个富于个人体验性的梦幻世界,充斥着无意识的纯粹梦幻叙述。文中的“我”、父亲、母亲和小妹,无不表现出无意识状态下的狂躁、妄想、迫害、冷漠、幻听、猜忌、不安等等。“我”是一个患有精神强迫症的人,每天夜里,除了“我”之外,没有其他人能看见山上的小屋。但是当“我”爬上山去,却怎么也看不见那座小屋,看到的只是一座荒山,没有任何人。每天晚上,“我”都习惯性地发疯般地不停地清理抽屉,清理工作似乎永远也不会结束;父亲仅仅因为二十年前一把剪刀掉进了井里,他为此终日烦恼,一到深夜他就变成了一只悲哀嚎叫的狼,他的眼睛也变成了一只狼眼;母亲不喜欢女儿清理抽屉,因为清理抽屉的声音以及女儿房间的灯光会使她发疯,以至于她甚至想弄断女儿的胳膊;唯一看似正常的小妹却老是喜欢窥视他人,还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这个封闭环境下的一家人,没有一个是正常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极度的猜疑和妄想之中。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作用在一些边缘性行为、语言和心理中大量存在。在表现人的无意识心理的小说中,人的行为与语言都显得比较怪异,甚至不合常情,这恰是无意识主体存在的方式。就如同“我”这一家人行为的怪诞,语言的不合常情。在这类小说中,隐喻和象征手法运用得极多。
《山上的小屋》中的幻象说明人是被动地处于已经丧失了对外在世界评价的世界之中。人自身也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我”的行为把这个问题表现得极为隐晦——“我”永远都在整理抽屉与抽屉里的东西总是混乱或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