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评叶向阳《从未出城人》
评叶向阳《从未出城人》
内容摘要:叶向阳小说《从未出城的人》,对“人”的刻画极具多样性,本文着重从主人公“解放”、叙述者“我”,以及另外的边缘人物钱疯子、傻子迟生和万鸭子进行解读。同时,通过阅读探索小说内在的张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出城 人 突围 悖论
《从未出城的人》【1】(以下简称《从》)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新中国成立、土改运动,再到大跃进,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但这些只是小说有意淡化了的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关注在历史变革中“城”的挣扎和“人”的生存状态。
本文主要针对小说中“人”的刻画进行解读。主人公解放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努力求生存的人,他是当代很多小说中所描写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充满生命韧性的角色,更是像西西弗一样坚持与外界不断进行抗争的人。叙述者“我”则是一个看透了外面世界,而向内寻找生命寄托的人,代表着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另外描写的钱疯子、傻子迟生和万鸭子是特殊背景下具有绝对审美内涵的人物设定。同时,隐含在小说内部的,是“城”的强大、僵化与“人”弱小、鲜活的内在对抗而产生的张力,让小说充满了无限生命力。
一.解放:命名的悖论
姓名蕴藉着丰富的人生与社会内容,它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权利和个人身份,因而名字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叙事符号。
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解放一生下来连取名的自由也没有。因为解放的爷爷是地主,成分不好,父亲给他上户口取名字的时候就碰了钉子,最后只好取名“解放”才勉强通过。
可笑的是,“解放,指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特指推翻反动统治。”【2】“解放,就是没人管你了!”【3】但现实是:“罗圈腿、俘虏手”——解放刚出生时的形象,“被襁褓捆得死死的孩子就是解放”【4】,解放的出生和命名就暗示了未来的命运。
解放小时候就处处受压迫,处处受伤:用弹弓打太阳结果被误伤;教朋友戏雪结果摔伤;上学因为家庭成分不能入少先队;文革的时候父母被整,失去父母;经营小餐馆???受政策连累,平房被希望盖楼房,盖了楼房又要拆成平房;被各种所长主任压迫……
一切的荒诞来自命名的悖论,然而解放从来没有屈服过,他认真地活着:
“解放冒出一个想法:我为什么要听老师的?老师为什么不听我的?”【5】解放那天做了一个十分荒唐又冒险的事情,擅自敲响了大树下面的铃。他不是默然承受这一切,他思考怀疑这个世界。
“解放说过,能不能入队,不能由他决定;但是,由他决定的事,他一定要做到。”【6】兑现了黄子(解放家养的狗)必须从井上跳过去的诺言。
在失去父母后,解放也积极地寻求庇护。
解放一次次地出城,然而均以失败告终,就像西西弗一次次地把石头推上山顶,却又跌落下来。这是一个彻底的悲剧,但是谁都看到了主人公的韧性。小说也许有些荒诞,但比小说更荒诞的绝对是现实。解放让我不自觉想起了卡夫卡《城堡》里的K。无论是解放的“出城”还是K的“走入城堡”,这里“出”和“走”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方向和方式。无论是解放还是K都在始终不懈地努力、奋斗、挣扎。人与“城”的冲突,人与世界的冲突,在解放遗体出城的时候达到高潮。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样一个名为“解放”的人,最后却被“城”束缚,一辈子不能出去。就像作者说的:如果解放真的会死,那一定不是这个世界无法容忍循规蹈矩的解放;而是解放无法容忍这个有失公平的世界。
二.“我”:精神的突围
解放是在现实中寻找出路,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对抗;而“我”则从精神上寻找家园,是人与人内心的对抗。
“我”和解放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父母都是老师,家庭和睦,阶级成分也好,“我”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压迫和阻碍。但“我”看到的世界却给“我”很大的震撼。“我”跟着解放一起经历他所经历的,虽然“我”不曾遭受过他的痛苦,但作为旁观者,“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癫狂。
同时,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事情,加速了“我”对周遭世界的失望。作为历史老师的父亲因捍卫南楚城的文物而被红卫兵逼死,文革的下放让内心渴望自由的“我”长期压抑。甚至“我”心理扭曲到,在米店受万其凤(万鸭子的女儿,万鸭子文革期间在学校里负责镇压反革命)勾引,不是面对万其凤所产生的欲望,而是通过回忆获得的冲动,甚至“我”把她压在下面并非是要得到她的爱,也不是想要得到她的肉体,而是为了报复她的父亲,要整她的灵魂和肉体。但事实证明“我”作为一个男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是有障碍的。“我”甚至“对布告上的那个犯人,充满无以复加的羡慕之情。”【7】因为那个犯人是一个强奸犯,而“我”对他的羡慕就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性无能或者说“阳痿”成了“我”最终皈依佛门的唯一选择。
性从来都是政治的隐喻。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