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讲训诂内容注音辨形释词通句注音注音是训诂的重要
第4讲 训诂内容
第一节 注音辨形释词通句
一、注音
注音是训诂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它经历了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到现代普通话语音四个发展阶段。
语音非常重要,因为“训诂之旨,本乎声音”,又有“义随音转”的规律,所以历代训诂学家,都非常重视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有:譬况法、直音法、读若法、读如法、读曰、读为、反切法等。(见P176)
自汉以来,注音方法由粗疏到精确,由不完善到完善,对古籍中的注音也就越来越准确。给古籍注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给难僻字注音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吴列传》
司马贞《史记索引》:“蹶,音巨月反。”
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说文解字·艸部》)
给多音字注音
包括古今字异读、专有名词异读。
⑴多音异读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记·大学》)
陆德明《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又:“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⑵专有名词异读:
即古代的人名、地名、国名、族名等
“阏氏”,读 ;可汗:
⑶联绵词异读
齐衰,次且:
⑷古今异读
《说文·言部》:“说,说释也。”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许“从言兑声”,段《儿部》曰:“兑,说也。”
3、给通假字注音
朱骏声:“不明古音,不足以识假借。”
⑴以本字释借字
无信人之言,人实迋女。(《诗·郑风·扬之水》)
毛传:“迋,诳也。”本字为“诳”。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毛传:“壶借为瓠。”“瓠”是本字。
⑵以借字释本字
常用术语为:读为、读曰。例如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卫风·氓》)
郑笺:“泮读为畔。”“泮”是借字,本字应为“畔”。
播时百谷(《书·尧典》)
郑注:“时读为‘莳’”。时,借字;莳,为本字。
八月剥枣。(《诗·幽风·七月》)
毛传:“剥,击也。”《说文·攴部》:“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攴”当是本义,“剥”是借字,通假。
二、辨析字形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形体与其含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汉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字形变化以外,有的还出现了书写上的错讹,此外还有笔势和笔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在训诂上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就达不到以今识古的目的。
(一)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汉字是表义文字,以形表义,因此,字的形体就成为考求字义的重要途径。这些内容在古代汉语中已经学过,即分析字形。特别是象形字,可以寻找字的本义,如分析“竹”、“日”的形体就可知道它们为竹子和太阳的象形。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和转注字都可以分析其形体而得其本义。假借字是借音表义,分析字形得出的是本字的意义,因为它是以声表义的。
(二)今形与古形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先是古文字阶段,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后又发展到今文字阶段,即隶书、楷书,并伴有草书和行书。要寻求某字的本义,必须由今到古,然后析形得义。如“亦”,《说文》:“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八”,即两腋之处。“亦”即今之“腋”字,为指事字。再如:“莫”,《说文》曰:“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艹中。”是为其本义。又如“雨”字,甲骨文作“ ”,呈下雨貌。
当然,有些字在发展过程中,即在线条化后出现了讹变,如“老”字,在甲骨文时代像老人拄拐杖、驼背形,到了金文写成“ ”,到了小篆又写成“ ”,许慎据以解析为“从人毛匕”,实际上是一个象形字。又如“爲”,甲骨文作“ ”,金文作“ ”,许慎误解为大母猴。
讹变还使原来不同的偏旁成为同一个符号,如“奉、春、泰、泰”四字,原来分别为 ;而燕、鱼、然下边的四点,也分别来自燕尾、鱼尾和火。
(三)书写上的错讹
王引之曰:“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经义述闻》)。王引之指出文字形讹的原因如下:
1、因形近而致误。
误“捁”为“梏”,或误为“牿”(gu);误“格”为“招”;误“厎”为“底”等。
2、古文形近而致误。
如“四”,古文写作“亖”,与“三”形近而致误。古文“其”写作“兀”,而误作“六”,或误作“介”字。
隶书形近而致误。
如“笑”与隶书“先”相近而误作“先”字。“出”与隶书“士”相近而误作“士”字。“穴”与“内”相近而误作“内”。
篆书形近致误。
如“人(入)”与“九”相近而误作“九”字。
草书形近而讹
如“靳”与草书“靷”相近而误作“靷”。
(四)笑意与笔势
笔意,即字的笔画意义。而笔势,则是由于时代发展,字的笔画已无法分析其点画的意义了,叫笔势,是一种笔法取势。在《说文解字》中,凡许慎认为是笔意的就是最古的汉字,而不能表明其具体意义,往往称之为“从古文之象”、“从古字之象”、“象古文之形”、“从古文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