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颂圣”与“吊明”矛盾心态下“赞圣道而辅王化”
“颂圣”与“吊明”矛盾心态下“赞圣道而辅王化”
摘要:目前,学界基本肯定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主旨。其实,“颂圣”与“吊明”矛盾心态下的“赞圣道而辅王化”才是《桃花扇》的基本主旨。一方面,这主旨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立场,赞清廷“圣道”和辅清廷“王化”是作者自觉的、现实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主旨体现了作者的矛盾思想:民族意识决定了“吊明”倾向,而阶级意识决定了“颂圣”倾向;同时,这主旨体现了作者重视政治教化的创作思想:“颂圣”思想回避了清兵的暴行,淡化了清兵给江南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吊明”和“颂圣”思想则共同扼杀了侯李的爱情,给全剧留下乖情违理的结尾。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赞圣道而辅王化;颂圣;吊明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主旨得到了昔贤和时人的普遍认同。其实,《桃花扇》的主旨是非常复杂、矛盾和难以把握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指出,创作传奇“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而义则春秋,用笔行文,又左、国、太史公也。于以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最近且切”。圣道,圣人之道;王化,天子的教化。笔者认为以“颂圣”为标榜的“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才是《桃花扇》创作旨归,因为它同时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立场、矛盾思想以及创作理想。
一、“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体现作者的政治立场
《桃花扇》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君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孔尚任三十九岁时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其间,他清楚地看到了官场的腐败:庙堂之上,权奸倾轧;官僚们挥霍无度,置民命如罔闻;稍具恻隐之心的小吏们无能为力。以古为鉴,孔尚任总结和抒发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感”,为的是“赞”清王朝的“圣道”和“辅”清王朝的“王化”。
(一)“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不是“闲来之笔”
孔尚任在试一出《先声》里借老赞礼之口,列举了十二种“祥瑞”以盛赞“圣道”与“王化”。以“日丽唐虞世,花开甲子年”的句子,对康熙二十三年的年景大唱赞歌,歌颂康熙是“尧舜临轩,禹皋在位”;康熙朝是“处处四民安乐,年年五谷丰登”。在第二出《闲话》里,又借张薇之口,说清兵入关“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孔尚任在戏剧伊始就对清王朝统治者歌功颂德,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来之笔”,作品中的许多细节表明孔尚任是站在对清王朝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立场上处理历史题材的。
《桃花扇·闲话》中,张道士诉说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众攻破北京之后的惨况,接着说:“谁想五月初旬,大兵进关,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特差工部查宝泉局内铸的崇祯遗钱,发买工料,从新修造享殿碑亭,门墙桥道,与十二陵一般规模。真是亘古希有的事。”张道士赶来南京,就是要把这“亘古希有”的恩德报与南京臣民知道,让普天下人都感激清廷的洪恩。又如,小生问曰:“闻得北京发书一封与阁部史可法,责备亡国将相,不去奔丧哭主,又不请兵报仇。史公答了回书……”查阅史可法《复多尔衮书》中说:“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戢群黎,且罢薙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震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跪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作为南朝中坚的史可法此时也对清廷感恩图报,认为大兵是替明朝报了大仇,哪里还有反清的理由呢?
(二)“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是作者自觉的现实的选择
从作者的生平及简历来看,孔尚任出生于顺治五年(1648),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是典田捐纳清朝的监生,具有很强的功名出仕思想。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将已届中年的孔尚任特荐为国子监博士。两年后,孔尚任奉命协助疏浚黄河海口,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春,康熙到扬州巡视河工,特召孔尚任到龙舟,赐酒席果饼。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月,曲阜重修孔庙竣工,康熙派皇三子四子前往祭祀,令孔尚任同往。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由从八品的博士升为正六品的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户部又保送他兼任宝泉局监督之职。康熙三十六年(1697)七月十九日,康熙敕令嘉奖他并授予承德郎之阶,封夫人秦氏为“安人”。
孔尚任很清楚孔氏家族从清廷得到的实际利益,他本人更是“升平盛世”的直接受益者。在很多时候,家族势力和家族利益比???家民族更有号召力。因此,当孔尚任在决定是否反清时,就不能不考虑家族利益、家庭利益。无论作者怎样对南明的覆灭表示惋惜,作者始终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上的。这一点,作品里的许多细节,诸如歌颂康熙盛世、赞美清廷厚葬崇祯为“亘古希有”的事、认为清兵击败“闯贼”是为明朝报仇、不正面描写清兵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