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诗经》中“睍睆”
浅论《诗经》中“睍睆”
摘 要:对于《诗经》名作《邶风·凯风》中“睍睆”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这些说法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方认为这是模拟黄鸟的鸣叫声,而另一方则认为这是描写黄鸟明媚的样子。笔者通过分训二字,认为后者的可信度更高。
关键词:《诗经》;睍;睆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作为我国研究先秦学术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高亨先生的代表性著作——《诗经今注》是如今高校中学习《诗经》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其中《邶风·凯风》有“睍睆黄鸟,载好其音”[1]p44句,高亨先生将其中的“睍睆”一词解释为“黄鸟鸣的声音”[1]p44。但笔者认为这条训释的正确性还有待商榷。
古往今来的训释中,有许多人对于“睍睆”一词解释与高亨相似。如现代学者余冠英《诗经选》中说道:“睍睆,黄鸟鸣声。又作‘间关’。”[2]p32余先生将“睍睆”作为一个叠韵连绵词来解释,认为是单纯的拟声词。其次,宋代朱熹《诗集传》说:“睍睆,清和圆转之意。”[3]p23这里不仅将“睍睆”解释为一种声音,还写出了这种声音清新温和,圆润婉转,十分好听,这的确符合《凯风》一诗中以黄鸟比兴母亲,表明母亲泽披后代的用意。唐代徐夤诗《宫莺》中说:“睍睆只宜陪阁凤,间关多是问宫娃。”这里将“睍睆”和“间关”对举,就是支持余冠英和朱熹解释的一个很好例证。另外,唐代韩愈 《赠张籍》诗中有:“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句,宋代梅尧臣《寄题杨敏叔虢州吏隐亭》诗中有:“花草发琐细,禽鸟啼睍睆。”句,宋代刘辰翁《品令》诗中有“一声睍睆,春色何曾老。”句,明代朱鼎《玉镜台记·宴会》诗中有:“东风帘幙轻翻,柳外啼莺声睍睆。”句,清代秋瑾《偶有所感用鱼玄机步光威裒三女子韵》中有:“小院伫闻莺睍睆,旧巢留待燕呢喃。”句,这些诗句无一不是把“睍睆”看做是一种声音而进行运用。
然而,熟悉《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诗经》中除了重章叠唱的部分,甚少有语义无端重复的情况,《凯风》一诗中这种在描摹了黄鸟“睍睆”的叫声后,又马上接着在下一句说“载好其音”的情形,其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再者,《诗经》中关于黄鸟的意象出现次数较多,除本诗外,《秦风·黄鸟》和《小雅·绵蛮》中,分别将黄鸟的叫声描摹为“交交”,即“咬咬”,和“绵蛮”。黄鸟是麻雀的一种,是著名的歌唱观赏鸟,因其会模仿灰喜鹊、沼泽山雀、油葫芦(大型蟋蟀)的叫声,且有些地区的人认为,会叫这“三大口”的才是佳品,故它的外号叫作“三大叫口”,现在的老北京人遛鸟时就经常选择这种鸟,为的就是听它模仿各种鸟类的声音。虽说黄鸟是一种善于模仿声音的鸟,但一种鸟被与大自然关系非常紧密的古人描绘成这样三种迥乎不同的声音,还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从字音来看,“交交”,或说“咬咬”是标准的拟声词,带上口字旁更说明其与声音的关系密切。“绵蛮”是双声叠韵词,较之“睍睆”更符合拟声词的要求。从字形上看,“睍睆”二字同时运用了眼目旁,熟悉汉代大赋的人都知道,大赋在描摹一个物体的形象时,往往会大量运用与之有相关偏旁的字,如写山时大量用山字旁的字,写水时大量用三点水旁的字,形成“字林”的奇观,这是作为象形字的汉字特有的视觉美,“睍睆”的两个眼目旁或许正暗示着在商周时代,这个词与形象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
《毛传》中说:“睍睆,好貌。”[4]p84之说,这话语意模糊,存在歧义,可以解释为美好的样子,也可以解释为形象美好。正如《封神演义》中说:“飞鸟睍睆,走兽凶顽。”不知将“睍睆”一词作何解。《郑笺》里说:“睍睆,以兴颜色说也。”首次明确地将这词与形象联系上了,而且是颜色鲜亮的样子。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也说:“言黄鸟有睍睆之容貌。”[4]p84
拆分来说,许慎《说文解字》指出“睍,出目也。从目见声。”[5]p130清代段玉裁注有“考工记曰:其爪。出其目。”[5]p130“韩诗有黄鸟。疑毛作睍睍,韩作。”的说法。[5]p130唐代韩愈《祭鳄鱼文》有“低首下心,伈伈睍睍。”[6]p369《注》说“伈伈,恐貌。睍睍,视貌。或作俔。”[6]p369可见,“睍”字本身与形象有关。而《诗经》中另一首《小雅·角弓》有句“雨雪浮漉漉,见晛曰消。”“雨雪浮浮,见晛曰流。”晛、睍同音,有些版本亦作“雨雪浮漉漉,见睍曰消。”“雨雪浮浮,见睍曰流。”另外,一些文字学家也有过关于二字的论述,如宋代陆佃所撰之《埤雅》有“从睍省,霄从消省。诗曰:见睍曰消。盖雪以微温搏之,故散而成”。[7]而“晛”字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日见也”[5]p304,有明亮义。宋代张抡《西江月》有“寻常见睍消镕”句。周密有《木兰花慢》“泮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句。民国熊十力先生的《新唯实论》中有“且见睍则雨雪自消,朝彻则生死可外,诚谛之言既敷,则依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