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病证中医内科学云南中医学院.ppt

气血津液病证中医内科学云南中医学院.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血津液病证中医内科学云南中医学院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五节 自汗、盗汗 目的要求 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熟悉汗证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熟悉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了解自汗、盗汗的概念、历史沿革及范围。 一、概述 1、概念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   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   自汗——气、血虚,阳虚、湿、痰      盗汗——血虚、阴虚 明代张景岳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属”。 王清任:“血瘀出汗”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3、范围 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及传染病各期出现以汗出过多者。 二、病因病机 素体虚弱 病后 病后体虚 体虚 表虚冒风 情志 忧思伤脾 心血不足 血不养心 亡血失精 阴虚火旺 自汗 不调 情志不舒 肝郁化火 盗汗 迫津外泄 饮食 嗜食辛辣 邪热郁蒸 不节 湿热偏盛 三、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主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发病特点: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2、病证鉴别 与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黄汗鉴别: 3、相关检查 作ESR、抗“O”、RF、T3、T4、基础代谢、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等检查,以排除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痨等疾病引起的出汗。 四、辩证论治 1、辩证要点 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 自汗:气虚 虚 实——肝火、湿热 盗汗:阴虚 自汗日久可伤阴 气阴两虚 盗汗日久可伤阳 阴阳两虚 2、治疗原则 虚证——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 实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虚实夹杂——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可加用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 3、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 主症: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 伴随症: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咣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方解: 桂枝——温经解肌           调和营卫 白芍——和营敛阴  生姜、大枣、甘草—辛温和中 黄芪—益气固表 防风—达表 加减: (2)心血不足证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 舌脉: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 治法:补血养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 方解: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 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 加减 : (3)阴虚火旺证 症状:盗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口渴,形体消瘦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灼,逼津外泄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 方解: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            主,以制阳光        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 五味子、乌梅—敛阴止汗 加减: (4)邪热郁蒸 症状:蒸蒸汗出,色黄,染衣着色,面赤烘热,烦燥口渴,口苦,尿黄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