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院体书法风格的演变.doc
作 者:李跃林
院体书法的说法,一般认为从唐代开始。李世民酷好王羲之书法,天下风从,后来的高宗、中宗、玄宗等莫不如此,翰林、待诏纷纷效法,成为翰林院的通行书体,故名。
这种风气,在宋代仍然继续,书体随皇帝的更替有所变化。
宋太宗真迹不存,仅在《绛帖》中留有影踪,其水准得到过苏、黄、米的高度评价。苏轼说“太宗皇帝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天纵之能,溢于笔墨、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黄庭坚云“熙陵以武定四方,载櫜弓矢,文治之馀,垂意翰墨,妙尽八法,当时士大夫皆亲承指画”,米芾也云“太宗……精书法,草入三昧,行书无对,飞白入神”。
最受宋太宗喜爱的书法家是王著,他是把《淳化阁帖》摹勒上石的执行者,其书艺虽“颇有家法”,但也被黄庭坚批评为“病韵”,王著任职翰林院后曾“禁庭书诏,笔迹王变,划五代之芜,而追盛唐之旧法,粲然可观矣”,然也不出《集王圣教序》的范围,故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近世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目其书为院体,故士大夫玩此者少。”周越跋王著书法也说“著本临学右军行法,尔后浸成院体。今之书诏,盖著之源流。”
这一时期院体书法的特点,从《司马光告身》中可略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院体,仍以皇帝所推崇的王羲之书体为主导,与皇帝本人的书体并无直接关系。
元祐年间,苏轼主翰林,虽其书名满天下,似乎也没能对院体书有所影响。这可以从黄庭坚为苏轼的笔法辩护中看到:“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当时,翰林侍书的绳墨尺度与苏轼书风截然不同。
这两件南宋初年的告身却告诉我们,这条路线似乎并未持续下去。改变走向的是艺术天才徽宗皇帝。受薛曜《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的启发,徽宗自创瘦金体,和由瘦金演变而成的行书、草书,一改久已流传的二王面目。这位艺术皇帝也对士人书法很是青睐,时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说:“佑陵作黄庭坚书,后自成一法”。另一方面,徽宗书法似乎对士人也有影响,在蔡京、蔡卞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赵佶的痕迹。这些,自然拉近了皇帝与士人书法的距离。同时,在视觉效果上,赵佶书法与天下风行的苏、黄、米书风相比,也不逊色,具备翰林侍书追风的条件。
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崇宁三年(1104)六月,即位不久的徽宗重建了“书学”。先后有宋乔年、米芾等执掌。书学的建制,在隋唐已有,入宋久废。赵佶设置书画院,培养画家的同时,也培养誊写诏书的待诏,正所谓“所有图画之技,朝廷所以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今附书学为之。校试约束,谨修成书、画学,敕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学生们学的是“篆以古文、大小二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考试则“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者为中;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
直到靖康元年(1126)金人南下,徽宗被掳,书学存在了二十余年,全盛时学生多达500名。由于没有培养出留名书史的杰出人才,曹宝麟先生认为徽宗“书学”的设立,不过是虚假繁荣的粉饰点缀而已。但是可以想见,在赵佶的遴选下,能入“书学”者,必然具有一定天分,加上名师指点,笔墨精熟也是自然。
从职能上看,书学生们会成为诸位皇帝的侍书待诏。我们所关心的,是他们的书艺如何?两宋更替之际,赵佶书风对南宋院体书法是否还存在影响?
这次匡时推出的两件南宋告身,替我们揭示了历史的真貌。《司马伋告身》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5),《吕祖谦告身》写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6),都是用长锋硬毫快速书写的。整体上,它们既没有传统的王羲之风格的院体痕迹,也不像北宋文人书法那样“尚意”,甚至也没有高宗赵构和孝宗赵昚的书法体貌。
左:高宗赵构《徽宗文集序》;右孝宗赵昚《纨扇诗》
在存世的宋代名迹中,可以和《司马伋告身》和《吕祖谦告身》相比的,是《蔡行敕卷》(书于政和四年,1114年)。《蔡行敕卷》书写于政和四年(1114),书法克肖赵佶,和徽宗亲笔《题文会图》有共通之处。赵构已是南宋一流书法大家,其书风却没有在两件告身中体现出来,可见徽宗书风对南宋初年院体的深厚浸润。综合以上特点,我认为这正是徽宗建制书学成果的体现,书写者就是被徽宗调教出来的书学生。
赵佶《题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行敕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蔡行敕》运笔如行云流水、毫无凝滞,一无依傍于前人。相比之下,两件南宋告身虽然大体上风气一致,但在用笔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集王圣教》用笔的影子,如横折的出角,竖钩的出锋,宝盖左右点的呼应等,有些地方还让人想起唐玄宗的《鹡鸰颂》。也就是说,不仅受到了徽宗的影响,也能从中找到徽宗书院教义中“隶学王、欧、虞、颜、柳”所对应的用笔和结字特点,统领在“以方圆肥瘦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