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观念演变及其现代价值.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孝观念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中华孝观念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摘 要】在中国哲学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观念在原始社会获得启蒙,周代基本形成,先秦诸子对其丰富与发展,汉代改造,唐代以后对孝的异化,使孝演变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对孝观念的梳理便于我们认清孝之本质,剔除糟粕,展示孝文化的魅力及对当今社会的价值。   【关键词】孝;演变;现代价值   一、孝观念的演变   (一)、孝出现之前   孝并不是人类一出现就存在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甚至还存在着一个与“孝”伦理观念完全背离的“欺老”与“食人”的历史阶段。恩格斯,“象书籍中所描写的纯粹的打猎民族,即专靠打猎为生的民族,是从未有过的;靠猎物来维持生活,是极其靠不住的。由于食物来源经常没有保证,在这个阶段上大概发生了食人之风,这种风气,后来保持颇久。”在中华民族的一些文献中也存在这一些类似的记载。“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道德只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产物。   (二)、孝观念的萌发及基本形成   孝观念萌芽于父系氏族时代。孝观念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男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社会组织的主宰,产生了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父子血缘关系明确,血缘亲属关系中萌生了相互间的权利、责任与义务;父母有抚育子女的义务,有要求子女奉养的权利;子女有受父母保护抚养的权利,又有尊敬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在道德观念上彰显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因此,随着以男子为中心的个体家庭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协作出现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孝观念终于“破土而出”。   甲骨文中的“孝”字,像一位长着长发的老人,金文“孝”字的上部,则似一位面朝左的驼背老人,身前有一子,用头扶持老人。甲骨文中“孝”的基本含义是“奉先思孝”。《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孝,善事父母者,从老者,子承老也。”其本义在反映了老人与子女之间存在的血缘亲情关系的同时,也反映了子女对老人具有赡养的责任。“孝”字的出现,标志着孝道观念的初步形成。   在“敬天明德”思想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意识形态,并且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成为“民彝”之准则。《礼记 祭统》:“孝者,畜也。”《周礼 大司寇》郑注:“善父母为孝。”《周礼 地官 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总之,社会发展到西周,孝的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基本完备、具体化了,孝道的内容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养;二是对亡去的父母、先祖的孝,包括祭祀、守孝、追孝等,对亡者的孝是对活着人的孝的延展,是利用孝观念对同亲同族血缘进行巩固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孝道思想。   (三)、孝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孔子对孝的阐述,主要见于《论语》,其中直接提到孝字有十八处,除了阐述对活着的父母的孝和对已故父母先祖的孝之外,还明确地把孝与教育、政治联系起来,将孝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 学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 泰伯》)。“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 子罕》)。“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 为政》)。推己及人之后,家庭伦理自然放大成为社会伦理,对父母亲的孝心自然就扩充为对整个民族的博爱之心。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从孝的基本伦理,孝道和政治的关系,孝道的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学派的孝道理论。在开篇中就表现出了向政治领域的扩张延伸;忠概念内涵的内缩,孝放大而为忠,忠则是孝在政治领域的延拓的趋向。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五行之为言也,犹五行与?”(《春秋繁露 基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学说,将儒家的人伦孝道思想进一步政治化,为配合国家建构意识形态的政治需要,忠孝合一,移孝作忠。原生儒家所坚持的“以义辅亲”原则萎缩了,父子人格平等与独立的终极关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子女对父母尊长的绝对无条件的顺从,顺从即是孝。《汉书 严助传》:“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反映了汉代孝道观念出现的新变化,即忠孝一体观念的形成。   二、孝的现代价值   其一,孝道有利于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道德的建设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