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水紫陶“残帖”装饰艺术
建水紫陶“残帖”装饰艺术
清末民国初期出现的云南建水紫陶“残帖”装饰艺术,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是建水紫陶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图案。它是建水陶艺师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国画“锦灰堆”艺术精华,借鉴景德镇瓷器“八破纹”装饰艺术风格而发展起来的紫陶装饰图案,体现了传统审美中的“残缺美”艺术境界。
一、建水紫陶“残帖”装饰溯源
从传世品看,建水紫陶“残帖”装饰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研究者多据地方志关于王永清“好作‘断简残篇’得翻卷残破之势,摹篆隶真草于其上,无不逼肖,所谓补衮图也。初作小品扇面,人争宝之,后乃专施于陶器,遂相沿成风”(见民国《建水志稿·人物》)的记载,认为“残帖”是王永清发明的。
其实,关于王永清“独创”“开创”或者“发明”“残帖”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残帖”是传统审美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继承和发展。残缺美属于美学范畴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表达“残缺之美”。老子甚至主张“大成若缺”,即缺处就是美处。传统书法、绘画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残边”,“马一角”、“夏半边”的“不全之全”,唐诗宋词的残句,造型艺术中的断桥残雪,以及“锦灰堆”、“八破纹”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对“残缺美”的追求。建水紫陶装饰中的“残帖”,正是传统文化中“大成若缺”、“形残神存”、“未尽之美”的体现,是对陶器装饰中“残缺美”审美价值的继承与发扬。那层层迭压的色区和色区上不同的书体,以及由残缺不全的金石铭文、诗词、名句内容构成的断简残篇般的“烂简书”,强烈要求欣赏者调动自己的常识、情绪、思想等去联想、去填充迭压部分的内容,以最终得出自己对作品的完整认识,在联想和想象中体会到残缺美的意境和魅力。
“残帖”之美,在于“残”,是以“残”“缺”元素为表现手法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不仅自古有之,而且早在元代就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流派,即“锦灰堆”。“锦灰堆”一词最早出自元代钱选(1239-1301年)的《锦???堆》图卷(见《石渠宝笈初编》、《吴越所见书画录》),题曰:“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图中所画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胜、无用当弃之物,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是独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清末“锦灰堆”画风盛行,不论旧书、残帖、公文或私札、废契、短简等,都可临摹成画。“锦灰堆”发展成为颇受欢迎的文人画派,先后出现袁德甫、陈二指、郑达甫、赵松涛、孙丽川、姜正武及朱石渠、朱荣等著名的“锦灰堆”画家。而王永清所作“补衮图”,在建水古建筑装饰图中仍能找到其踪影,如建水县城曾彬宅院板壁上,至今保留有王永清“残贴”画(图1)。由此看来,王永清在运用“残贴”装饰紫陶之前,不仅是善作“翻卷残破之势”小品扇面的“锦灰堆”画家,而且精于书法,擅于制印饰陶,因此,他将“锦灰堆”和“八破纹”的三维视觉艺术施于紫陶之上,使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在情理之中。
从表现题材来看,“锦灰堆”以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字帖、画稿、旧书、旧扇、碑拓、信札、册页等残损实物片段为表现素材,在锦绣残落间隐隐地透出岁月留痕的残缺美,因而,俗称“残画”。为突出“残”这一特征,建水紫陶舍弃“锦灰堆”中残损实物片段均可入画的做法,吸取了“锦灰堆”、特别是“八破图”题材中的金石铭文、碑拓、书法名帖、诗词、名言绝句等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人装饰艺术形式——“断简残篇”,是对“锦灰堆”“八破图”绘画手法的继承和创新。
从艺术形式来看,“锦灰堆”采用色块堆帖、覆盖、迭压的方法,将破裂、翻卷、堆栈、玷污、撕裂、火烧和烟熏等古旧样貌加以重构,构成残章断简的古朴典雅、趣味横生,呈现“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艺术效果,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故又名“八破图”“八段锦”“打翻字纸箩”等。清末,“八破”题材大量出现在浅绛彩瓷盘、笔筒、帽筒、碗、壶等物件上(图2),成为具有文人色彩的装饰性图案
“残帖”继承了“锦灰堆”、“八破图”艺术中色块重复叠加、素材残缺不全的表现手法,并采用建水紫陶独特的刊刻填彩、无釉磨光工艺而制成的具有断简残篇般古拙苍劲、斑驳残缺的装饰图案,成为紫陶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和标志性图案。“残帖”以传统书法体为装饰主题,在未干的陶坯表面使用白、蓝、黄、红、橙、紫等天然陶土色泥,分色区按顺序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再分别运用书法中楷、行、草、隶、篆等书体形式,把我国历代著名的金石铭文、碑帖、诗赋、词曲、格言、古语等内容装饰于色区上,不同书体内容适配不同色区,按顺序第一色区内容有部分被第二色区覆盖,第二色区内容有部分被第三色区覆盖,以此类推,色区与书体内容之间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层层迭压,之后再经过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