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德》《九功》与初唐郊庙乐离合演变.docVIP

《七德》《九功》与初唐郊庙乐离合演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德》《九功》与初唐郊庙乐离合演变

《七德》《九功》与初唐郊庙乐离合演变   摘 要:《七德》《九功》是初唐时期两部著名的宫廷大型舞蹈,因其所配《庆善乐》《破阵乐》为唐太宗所作而备受推崇,高宗时曾被用于朝廷郊庙祭祀的文舞、武舞,但之后又被弃用。史书记载弃用的原因是《七德》“未入雅乐”,《九功》“不可降神”。《七德舞》所配《破阵乐》是军乐,其音乐性质不是雅乐,从所用乐器和表演服饰上可见。降神之礼自《周礼》已定,需“乐之六变”,《九功舞》只有“一遍”,显然与之不符。   关键词:初唐;《七德》;《九功》;雅乐;演变;降神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九功舞》和《七德舞》是唐代宫廷著名的两部大型舞蹈,分别由唐太宗所作《庆善乐》和《破阵乐》配舞而成,高宗时曾用于朝廷郊庙祭祀仪式中的文舞、武舞,但不久后又被弃用,其与郊庙乐的离合演变是初唐乐府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问题。   一、《七德舞》《九功舞》的产生过程   《七德舞》源于《破阵乐》,《破阵乐》乃太宗所造,《旧唐书·音乐志》载:   《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1]。   《破阵乐》是太宗所造,最初只是传唱于军中,为了鼓舞将士的斗志,展现昂扬的气势,类似于歌谣,又类似于口号,简短有力,但缺少音乐美。太宗即位后,命吕才将其“协音律”,李百药等人制歌辞,《破阵乐》自此而成。《破阵乐》最初用于宴会:   及即位,宴会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右仆射封德彝曰:“陛下以圣武戡难,陈乐象德,文容岂足道哉!”帝矍然曰:“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谓文容不如蹈厉,斯过矣。” [2]   每到宴会必奏《破阵乐》,本是太宗以示自己“不忘本”,但太宗更清楚今之治天下与昔之得天下不同,“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因此他很重视“文容”,即礼乐制度,甚至认为治理国家“文容”比“蹈厉”更重要。   《破阵乐》制舞图后,更名为《七德舞》,《旧唐书·音乐志》载:   七年,太宗制《破阵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①。   贞观七年(633),太宗亲制《破阵舞图》,《破阵舞》阳刚激烈,舞者“被甲执戟”,“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同时还有“歌者和曰:‘秦王破阵乐。’” [3]尽展武功讨伐之气势。《旧唐书·音乐志》载:   舞初成,观者皆扼腕踊跃,诸将上寿,群臣称万岁,蛮夷在庭者请相率以舞。太常卿萧瑀曰:“乐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尽。陛下破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愿图其状以识。”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祸乱,制乐陈其梗概而已。若备写擒获,今将相有尝为其臣者,观之有所不忍,我不为也。” [4]   此舞已经令“观者皆扼腕踊跃”,但太常卿萧瑀仍以为“有所未尽”,而太宗则认为“制乐陈其梗概”即可,不然会让朝廷的降臣“观之有所不忍”。   《庆善乐》也是太宗所造,配以舞蹈,名《九功舞》,《旧唐书·音乐志》载:   六年,太宗行幸庆善宫,宴从臣于渭水之滨,赋诗十韵。其宫即太宗降诞之所。车驾临幸,每特感庆,赏赐闾里,有同汉之宛、沛焉。于是起居郎吕才以御制诗等于乐府,被之管弦,名为《功成庆善乐》之曲[5]。   以童儿六十四人,冠进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屣履而舞,号九功舞。进蹈安徐,以象文德[6]。   贞观六年(632),太宗行幸庆善宫所赋之诗被吕才“被之管弦”,即是《庆善乐》。配之舞蹈而成《九功舞》,《九功舞》的衣饰与风格皆与《七德舞》截然不同,表现为舒缓而优美,“以象文德”。   二、《七德舞》《九功舞》用于郊庙文舞、武舞之始末   文舞、武舞在炎黄时即已确立,最早对文舞、武舞做出释义的是《史记?乐书第二》,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郑玄《集解》曰:“干,楯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文舞》所执也。” [7]   文舞、武舞属雅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雅舞者,郊庙朝飨所奏文武二舞是也。古之王者,乐有先后,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各尚其德也。黄帝之《云门》,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文舞也。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武舞也。” [8]可见,二者均用之于郊庙及朝飨,文舞备述文德,武舞彰显武功,皆属雅舞。   大唐践祚之初,各种典章制度都在建立及逐步完善之中,初唐修订创制了大量的郊庙歌辞,唐杜佑《通典》载:“至武德九年正月,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正雅乐,至贞观二年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