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感性逻辑与形式美现象探讨.docVIP

音乐艺术感性逻辑与形式美现象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艺术感性逻辑与形式美现象探讨

音乐艺术感性逻辑与形式美现象探讨   摘要:隐藏在音的相互关系中的层次与关系的立体布局以及与倍增数列间的隐秘联系,构成了音乐艺术的感性逻辑基础,它显示出有逻辑的理性建构可以形成一定的“形式美”。通过对音乐形式美的实证分析,揭示出音乐艺术隐含在感性表达外衣下的理性逻辑之美才是感性逻辑研究的核心,也是探讨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科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的相互关系;感性逻辑;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16   音乐艺术由于不同于自然学科而存在很强的独特性,尤其是在创作、表演方面,突出个性的主观意识表达成为其音乐风格成型的最主要要素,由此也带来音乐研究中对个体研究的关注度增强。再加之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和音响的非物质化形态,更加重了音乐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研究难度,甚至连音乐研究的对象至今还难以定论,因为“乐谱上的音符——可听到的音响——作曲家创作时的内心听觉音响”三者并不等同。于是,音乐艺术强调个性,突出感性体验也就成为必然。但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长河中,通过理性的认知来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并以此来认识与改变世界,是人类文明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于是,音乐艺术在突出感性体验与需要强调理性认知来促进其科学的发展间的矛盾也成为摆在其学科研究面前的一道难题。虽然早在数千年前,东方有孔子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将音乐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西方也有毕达哥拉斯将数与音的和谐作为认识世界本质的工具,但直至今日,不论是在科技手段相对发达的西方还是在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内,音乐教育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仍然离不开对感性体验的巨大依赖+①。一方面,音乐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内高校乃至社会生活领域都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对感性体验的巨大依赖性又制约着受教育者理性认识的参与,从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外,在专业音乐教育尤其是表演领域中长期存在的一对一的言传身教与师徒相承的教学模式,既限制了教学规模的扩大,也存在以教???的感性经验为重要教学内容的弊端,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同样是由于音乐教育对感性体验的巨大依赖所致。因此,音乐艺术的科学发展之路如果不能认清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手段恐怕只能止步于感性体验与个性经验等难以达成共识的难题面前,于是,我们有必要追问一句:音乐艺术中的感性体验是否与理性逻辑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呢?   一、音乐感性逻辑的理性表现   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和音响的非物质化形态对于自然科学中强调实证的认识手段存在较大的研究难度,但音乐的形式结构大量存在对立统一原则、对称平衡、黄金分割等现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音乐的形式结构特点在人类的感性认知与具有共性的理性逻辑中一定存在对应的联系渠道,为此笔者提出了感性逻辑的概念,它首先来自对两个问题的探讨:一、如果音乐教育依赖感性体验和经验为重要的手段,那么对音乐的感性认知本身是否存在逻辑现象;二、音乐中存在的逻辑现象是否存在逻辑本身无法完满解释的成分,从而需要感性的介入以达到完形。因此音乐的感性逻辑就是指人在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知过程中所存在的人的主观意志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存的特殊现象。这个认知过程在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三个阶段由于都有人的主观性参与,因此感性逻辑也存在于音乐成型的整个过程。   对第一个问题“音乐创作与表达中的感性认识是否存在逻辑?”,我们先假设音乐作品中的每个音用独立的字母a、b、c、d……依次表示,音乐的呈现方式都存在前后顺序,创作与表演过程中,作曲家与演奏家都会将音符进行一定的分组,这就形成了音的组合、分句、段落等结构形式,那么这个共同体既包含有a+b(各自的独立性),也包含有ab(衔接的关系,二者的共同体)。以《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开始与结束为例,开始处的“起来”与结束处的“前进,前进,前进进”在音高材料上都是相同的属音→主音的上四度进行,但“起来”在歌唱时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词组来对待,而“前.进”则是两个字分别予以强调。于是,音与音的前后关系就是a+b与ab的合集两种形态。如果用音乐的术语来说,音与音的这个合集ab有可能构成动机、主题,而a+b则有可能是音乐组合形式、分句、呼吸的体现。如果每次增加一音,随着音的数量增长,则有可能形成这样的数理形式:   图例1   随着音的数量增长,音的组合形式中的数列会发展为:1,2,4,8,16,32,64……,表面看上去这一组数字似乎是以对称为主要特征的成倍增长的倍增数列,但考虑到“每次增加一音”这一条件,它还可以包含另一层逻辑:1=0+1,2=1+1,4=(2+1)+1,8=(4+2+1)+1,16=(8+4+2+1)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