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龙江边境追逐太阳东游记
黑龙江边境追逐太阳东游记
黑龙江的边境之旅,更像是一场追逐太阳的旅行。沿途各具特色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恐龙之乡”嘉荫散发出厚重的远古气息;“赫哲人的故乡”同江充满了渔猎民族的神秘;而中国的“东极”抚远,除了拥有“中国最早的阳光“,还有一个神秘之地——“黑瞎子岛”……
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隔着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其边境线长达2981公里,沿线不仅有一类口岸25个,更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因而形成了一条四季皆宜的旅游线。
2013年3月,我和队友一行3人驾车从黑龙江省伊春市的汤旺河区出发,沿中俄边界一路向东,途经嘉荫、同江,最终抵达号称“东极”的抚远县,见到了“中国每天最早升起的太阳”。
这是一次令人毕生难忘的边陲小城之旅。在这如同“夸父追日”的旅程中,沿途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让人流连忘返:嘉荫的远古遗存,同江的民族风情,无不让我们震撼……短短一周时间,近1000公里的车程,在饱览美景的同时,我们感受到了中俄两个大国间文化的奇妙渐变。
汤旺河区→嘉荫县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嘉荫县是此次“东游”的起点,这座静谧的小城是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的出土地;当地出产的江鱼肉质肥美,让我们一行人吃得齿颊留香。
嘉荫县位于伊春市境内,原名佛山县。从清代开始,因为其境内濒临黑龙江南岸的山峰上有一座香火很旺的佛寺,所以得名“佛山”。1955年,为了避免和广东佛山重名,就以县境内的那条嘉荫河命名,改为“嘉荫县”。
在嘉荫临江而行,对岸俄罗斯那茫茫的大平原映入眼帘,只有零星的几座楼屋耸立,看上去有一种寂寞的苍凉感。相比之下,黑龙江这边的嘉荫县城热闹多了。同行的朋友感叹:8年前,曾随父亲来嘉荫看望他当兵时的战友,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已是翻天覆地,记忆中的街道、旧集资楼全部被湮没了……这样的发展虽然耀眼,却不免让前来寻找回忆的人有些唏嘘。
和多年前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嘉荫早就名声在外,因为拥有“恐龙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盛誉,大量游客蜂拥而至。
司机老徐??此行的向导,他提议午饭后去参观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这座小城可是一个著名的原始恐龙窝。
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就是在嘉荫城南发现的。现在,当年的发掘地被称为“龙骨山”。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多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再次来野外考察,竟然又大规模地发现了新的恐龙化石群,除甲嘴龙、虚骨龙之外,还发现了世界罕见的甲龙化石……这些化石被拼装成10具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惊艳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使得“恐龙之乡”的名声更加远扬。
晚上,我们和几个来自山东的汉子一边大口饮着高粱酒,一边体验着这个寂静小城给味蕾带来的享受。黑龙江嘉荫段的江水没有污染,可捕捞的鱼类多达66种。当地人说:来嘉荫不吃江鱼,那是白来一趟。我们美美地在城中享用了一顿“满鱼全席”:辣味鱼肉汤、鱼肉炖白汤、剁辣椒鱼头、拨丝鱼……当地出产的鱼果然肉质肥美,一行人吃得齿颊留香。
酒足饭饱后来到广场。嘉荫虽小,却有3个广场,华灯初上之后,广场上就开始聚集起人潮,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在这庞大的人群中,还有不少老外,几个俄罗斯少女更是欢快地跳着探戈,尽管她们看上去有些醉意,却依然显得风姿绰约。
同江城区→三江口→赫哲民族村
站在“三江口”,但见那墨绿的黑龙江水势平缓而坦荡;那黄色的松花江裹着泥沙汹涌澎湃;赫哲人的村庄,堪称“鱼的世界”,他们不仅吃鱼,甚至还“穿鱼”。
从嘉荫到同江,约有398公里的路程,路虽不长,但我们一路上都没有停下手中的快门。不久,我们便行至同江市郊外的著名景点“三江口”——之所以如此得名,是因为松花江和黑龙江在这里汇合,汇合后的两江被称为“混同江”。站在岸边眺望,墨绿的黑龙江水势平缓而坦荡;黄色的松花江裹着泥沙汹涌澎湃。两江交汇之后,水色依旧分明,一绿一黄地东流数十里,形成了罕见的自然奇观。
同江是个县级市,历史悠久,为赫哲族主要聚居地,古名叫做“拉哈苏苏”,赫哲语的意思为“老屋”。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只有4000多人,不过,正是这4000多人,构建成了我国东北最大的渔猎王国。
从同江市区往东北方行驶45公里,就来到了边陲名胜“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
赫哲人的村庄,堪称“鱼的世界”:家家户户的住房东侧都有一个鱼篓子,赫哲人称之为“塌古通”,里面放着鱼坯子,腌的是鱼籽、鱼块,还有一缸缸用锅炒干的独特鱼制食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木板围墙上,挂满了一块块闪光的绞丝网。每当村里有贵客来,村民们喜欢用自己最爱吃的生鱼招待客人。
值得一提的是,赫哲族人不仅吃鱼,还“穿鱼”。据史料记载,赫哲族先人在黑龙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发明了用鱼皮制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