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镇化背景下“雾都”陷阱根源及其治理途径
城镇化背景下“雾都”陷阱根源及其治理途径
摘 要: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雾都”模式是公地悲剧理论的典型案例,其根源在于人性的自私和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主要表现在城市“唯GDP”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居民无节制的消费方式。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区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及今后城市发展的状况,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城市生活方式也值得思考和改进,国家和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个人和居民转变生活观念和方式,多管齐下,共同应对雾霾,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城市绕过“雾都”陷阱。
关键词:城镇化;雾霾;雾都;公地悲剧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4-44(3)
近年来,“雾霾”成为困扰多座城市的难题。尤其是2013年1月份爆发的特大规模“雾霾”,波及北京、上海等29个省市,这些城市也因之获得了“雾都”的称号。事实上,“雾都”现象揭示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工业经济的不合理发展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目前我国处于高速城镇化的进程中,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一直以超过1.5%的年均速度增长,由2000年的36.09%飙升到2011年的51.27%,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先污染、后治理的“雾都”模式值得反思和警惕,以牺牲环境和生态换取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也应予以调整甚至摒弃。
1 雾霾,最大的公地悲剧
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理论叫“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1]大规模雾霾的爆发,无疑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公地悲剧。在这一过程中,空气是人人共享的资源,且没有权力阻止别人使用,但是出于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考虑,每个人不会放弃自己更多使用的机会,私家车主不会考虑环保而不开车、企业不会考虑环保而停产、城市管理者不会考虑环保而淘汰落后产能,每个人个性中自私的品性在这里被最大化,共同酿造了“雾霾悲剧”。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引发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牺牲自己使用空气的权利来做出节能减排的承诺,历届世界气候大会一次比一次惨淡的收场就是很好的证明。
公地悲剧的根源除了人性的自私之外,还在于“公地”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唯GDP”的发展理念导致了各地政府重发展轻环保,甚至有些地区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更无从谈起。尽管早在好几年前,“绿色GDP”的政绩考核呼声很高,但最终囿于地方政府的阻碍,没能取代现有的GDP政绩考核体系。就连单位GDP能耗“十一五”降低20%的目标,都是勉强完成。而“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的2011年,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得更加不好,其中单位GDP能耗全年只下降了2.01%,没有实现下降3.5%的目标。同时,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各种高耗能的产业振兴规划频频出台。2008年之前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速稳定,但受益于汽车业振兴计划,2009年的汽车产销量一下子飙升到1 300万辆,激增46%,之后的2010年和2011年都高居在1 800万辆以上,据中汽协预计,2012年这一数字至少会有2 000万辆。[2]而汽车尾气正是2013年年初雾霾的罪魁祸首之一,英国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2年12月中旬发布《全球疾病负担》报告称,亚洲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汽车使用量的激增,已导致这些地方成为全球空气污染的“核心地区”。亚洲地区在2010年以来有超过210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汽车和机动卡车排放的柴油烟的微小颗粒。在上述死亡数字中,有120万人位于东亚地区和中国。[3]
公地悲剧“悲”在无节制地、开放式地利用公共资源,像空气这种资源的产权不能明确地归谁所有,处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有责任、人人不负责任”的局面,个人、企业、组织、城市甚至国家都千方百计把成本外部化,最终牺牲公共利益。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期的利益,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公众的利益,这似乎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悲剧。
2 城市,能否绕过“雾都”陷阱
从历史上的伦敦到当今的北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突飞猛进都给城市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遮天蔽日的雾霾给城市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值得庆幸的是,1952年“大烟雾”事件后伦敦通过立法等措施成功治理了雾霾,逐渐摆脱了“雾都”称号,这似乎为雾霾困扰中的北京带来几许希望和期盼。同时,这背后隐藏着另外一个命题,城市的发展能否绕过“雾都”陷阱? “先污染、后治理” 是否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在世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