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形成及其价值观.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山水画形成及其价值观

浅谈山水画形成及其价值观   摘 要:纵观山水画的发展史我们会看到,山水画从一诞生到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抒情和表现理想一直都是山水画创作的核心价值观,在文章中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山水画的形成及发展的影响。山水画尽管描绘的是自然界的高山大川、山石树木,但借景抒情、状物言志才是山水画家的创作意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传统中国哲学思想在绘画艺术中的延伸。   关键词:借景抒情;玄学;以形媚道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89-01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身边环境的关怀。从遥远的古代开始,艺术家即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付诸于画笔,用艺术语言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出现是必然的。但从一开始,中国画家就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借自然来表达理想和情感。我们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山远离喧嚣的城市,清净幽远,所以是神仙修行居住(如昆仑山、蓬莱山、崂山)或高士隐居的地方(如鬼谷子隐居的云梦山,商山四皓的终南山,梁鸿孟光的霸陵山,许由的箕山)。对神仙的羡慕和对高士的敬仰,使人们对他们居住的环境也非常的向往。当人们在现实中遇到挫折不如意的时候,会想到山,因为在那里也许可以避开麻烦、忘却烦恼;当人们思考人生终点的时候,会想到山,因为在那里也许可以得到永生。山还是道德品质的象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人用山来印证对高洁人品的追求。山已不再仅仅是客观实体而成为人们理想的象征,人们寄情山水, 是为了实现精神超越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抱负,可现实是“治国平天下”仕途无门,身无谋生之技甚至“齐家”都很困难,只有“修身”,只有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为自己寻找心灵的精神家园。正如徐复观所说:“中国的山水画, 则是在长期专制政治的压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欲熏心的现实之下,想超越向自然中去,以获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纯洁,恢复生命的疲困,而成立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明了自然与人的德行、爱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说:“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浦,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智者从水的特质找到了与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而仁者从山的特质中印证自己的高洁品质,那么画山水就是理想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求仁求德的象征。古人崇山的心理也成为文学艺术中大量以山水为题材的作品出现的根源。郭熙《林泉高致》说: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也。”人们需要摆脱尘嚣缰锁的束缚,达到与自然之道的相适,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精神慰藉, 颐养情性。而“人情所常愿而不得”向往而不可得,于是就在文学艺术中追求,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理想中诞生的,或者说山水画就是为了表达理想而诞生的。   山水画在独立之前,山、水就已经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古代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山是作为象征含义的符号出现的,比如在一些汉代画像石中就有山的形象,这不是现实中某座山是再现,而是传说中是仙山昆仑,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一座上帝与百神之所在的庄严巍峨的大山。汉画像中有大量以昆仑山为背景的图画,说明向往死后升仙是汉代人普遍的理想,而在绘画作品中描绘山正是为了表达这样的理想,这是山水画萌芽和起源的原因之一。山水画独立成科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有这样判断是基于这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著述出现,因为艺术实践是先于艺术理论的。而这时期“玄学”思想的盛行是山水画出现的根本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初谢灵运开始,玄言诗逐渐转为山水诗。所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今人王瑶评道“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变迁,所谓‘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并不是诗人们的思想和对宇宙人生认识的变迁,而只是一种导体,一种题材的变迁。他们发现以玄言来说理,反不如用山水来表理更好,更有文学的效用。因此山水诗便兴起了。‘老庄’其实并没有‘告退’,而是用山水乔装的姿态又出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文学的核心仍然是玄理。文人士大夫们超脱红尘,净化心灵,安于内在和谐,归动于静,追求着像“老庄”哲学那样的清静无为的美学理想,向往寂静凝重、万物皆一的精神境界。玄学家崇尚自然,注重养生“由‘清虚无为’而达到养神之境。再由养神之境达到养生目的。”要做到“清虚无为”,就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此思想指导下,玄学名士提倡远离都市,回归自然。倘徉于山水之间,达到“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的境界。这种玄学境界直接影响了文人名士及山水画家的情感。因为山水和玄理在人们的主观情感中是相通的,因此画家们迷恋山水,是用以领略玄趣,追求与道相通的精神境界。由于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