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不该忘却皖籍美术家
一位不该忘却皖籍美术家
最近读到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书《据几曾看》,颇为吃惊。初始诧异怎么会起这样一个怪书名,继之诧异该书何以得到众多文化大家由衷推崇,进而诧异作者葛康俞是安徽同乡自己竟然毫不知晓,此外还诧异作者品赏书画火眼金睛且见解独到。
流传和出版
作为一部品评中国古代书画名迹的著作,《据几曾看》书名乍看不好理解,其实就是“在案几上曾经看过”之意,与许多“书画过眼录”著作颇为类似。该书稿小楷恭写,完成于1940年代,一直以手稿形式在亲朋好友及部分文人小圈子里流传,2003年8月才由三联书店出版。
书稿虽长期没有公开出版,但在小圈子里却好评迭出。请看书后面的两段题跋:
曩从邓叔存先生斋头得观康俞先生画,精微超妙,心折久之。今复获读(《据几曾看》)所记书画,其中名迹尝多寓目者,一经品题,不啻重对故人。至于文采之美,楷法之精,尤令人不忍释手。借置案头,倏经数月,敬识其后,以记胜缘。
时庚寅(1950年)六月 启功
大作以清妙之笔,状难状之画境如在眼前、如入梦想。古人称画为无声诗,此则片片有声有韵之画矣。而同时演绎画理、探索源流,如示诸掌。拜读之后,爱不忍释,令人抄录副本,俾获据几常看也。
宗白华 时1950年 红叶满山
这里两位品题者启功、宗白华,皆为学术文化界泰斗级人物。启功先生不仅书法高妙,而且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对古典诗词创作和研究、对古代书画鉴定和欣赏,堪称一代国手。他借观书稿数月后说,“文采之美,楷法之精,尤令人不忍释手”,足见此稿分量。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研究有很深的感悟和独到的体察。他称赞书稿“演绎画理、探索源流,如示诸掌”,以至拜读之后,让人抄录副本,以便“据几常看”。
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对该书稿也赞不绝口。他于86岁高龄时,工楷撰写《〈据几曾看〉读后记》,除叙述与葛康俞多年的友情、对其学识和绘画推崇备至外,特别谈到书稿的两大特点,一是书稿著录所见法书名画,却与一般著录之作斤斤于质地、尺寸、印章、题识等大异??趣,而是注重鉴赏品题,“以轶凡之文采,揭示微妙之领悟,道人所不能道”;二是书稿从头至尾以小楷工写,既严谨秀雅,又宽绰疏朗,可谓“手书绝妙,得与古人名迹互映交辉”。
书稿沉沦数十载得以出版,缘于王世襄、范用、郑超麟诸位先生鼎力推荐。王世襄作为文物界和收藏界大佬,影响遍及海内外,无须赘言。范用是著名出版家,抗战时期曾任读书出版社桂林、重庆分社经理,后任三联书店出版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宣部出版委员会科长,国家出版总署出版局副主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三联书店总经理等。郑超麟是中共元老之一,除在党内具有相当地位外,他还是诗人、作家、翻译家,对历史学、语言学等也有深入研究。正是这些重量级人物推荐,《据几曾看》得以影印,广布传世。
影印出版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充分展现原稿风貌。可能为作者手稿内容之精和书法之美所打动,三联书店采取原稿影印形式,分上中下三卷,以宣纸精印精装,外加函套出版。该书卷一为《据几曾看》原文;卷二除原文外,还收有附录《中国绘画回顾与前瞻》,这是作者抗战后期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连载的长文,由范用先生“辗转收集得来”后,请吴孟明先生校勘并用工整小楷抄出;卷三为书稿品评的部分书画名作的参考图片,均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原作翻拍而来。
作者和背景
《据几曾看》的作者葛康俞先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他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怀宁县北乡白麟坂(今怀宁县五横乡白麟村) ,早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与李可染、艾青等同窗。抗战期间避难四川江津,在一所中学里任美术教员。抗战胜利后由蜀返皖,任安徽大学文艺系教授。1950年转南京大学任艺术系教授,与傅抱石先生相知甚深。葛康俞先生天资聪慧,工书善画,精微超妙,造诣甚高,王世襄评其“不下黄宾虹”。惜天不予寿,至南京后他肺病加剧,于1952年冬逝世,享年仅41岁。因其英年早逝,未尽其才,加上著作长期藏之名山,故少为人知。新近出版的《安徽历史名人词典》未见著录不说,《安庆市志》、《怀宁县志》也未提只字,实为遗憾。
翻开《据几曾看》,葛康俞在自序里开篇写道:“予自北平舅氏归,乃知书画有益,可以乐吾生矣。日课读毕,向晡更习字画,或研著录。公私有书画,必就展看,每不能忘。”这就是说,葛康俞走上艺术道路,是受其在北平的舅舅影响。那么,他在北平的舅舅是谁呢?即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据《陈氏家谱》,陈独秀父亲陈衍中生有四个子女,陈独秀最小,除大哥陈庆元外,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富商吴向荣,二姐嫁给乡绅孟超,而孟超之女则嫁给了葛康俞。由于葛康俞娶了陈独秀二姐的女儿,陈独秀自然就是葛康俞的舅舅。
陈独秀生于光绪五年(18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