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珠峰翠图》鉴定.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珠峰翠图》鉴定

《九珠峰翠图》鉴定   编著按: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家,黄公望(1269~1354)一直是美术史家关注的焦点,台北故宫博物馆所藏的《九珠峰翠图》即是黄公望的一幅重要作品,对于认识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有重要的意义。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是资深的中国美术史家、古代书画鉴定专家,对于黄公望有很深入的研究。2013年7月王叔重就《九珠峰翠图》的诸多问题采访了傅申先生,傅先生对此做出了精彩的分析和回应,现刊出此文以飨读者。   王叔重(以下简称王):2011年6月1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合璧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美术界的一大盛事。   傅申(以下简称傅):是啊,黄公望是14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山水画家之一。但是他的名迹《富春山居图》卷(以下皆指无用师本),只能代表他绘画上的最高境界,并不代表他对后世的影响力。我们看17、18世纪许多临仿黄公望的作品,都以立轴构图为主。但在现今美术史界,对于存世相传为黄公望的立轴作品,尚未达到较为正确一致的看法。   王:傅老师为那次合璧的研讨会准备过一篇关于《九珠峰翠图》的文章,现在请傅老师再次谈谈黄公望这件作品的真伪及相关问题。   傅:是的,我在故宫发表过有关此画的专题演讲。我讲的核心是《九珠峰翠图》的真伪问题、相关作品及其影响。这张画早在20世纪70年代,仍然是有争议的。所以,我在1980年台湾举办的“国际汉学会议”美术史组以英文发表了一篇论文,从此促成《九珠峰翠图》为黄公望真迹的共识。目前台湾学界基本都接受为黄公望的真迹。确切地说,《九珠峰翠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黄公望立轴画中的唯一真迹。   有关此画的质地“绫本”问题   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庄申先生曾就此立轴撰文提出过观点,然且并未得到辩论与答复。   傅:庄先生的结论认为此立轴是一幅明末清初的作品,如他文中说“在元代,没有一个画家在这种材质(指绫)上作画,相反的‘绫’常使用于晚明之后的画”。而我认为这张画所用的绫与明清之际的绫大不相同,其最显著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光泽的不同。明末清初之后,丝缕极细而光滑明亮,但《九珠峰翠图》经纬较粗且因年久而无光泽;二是纹样的不同。明清之际的绫一般无花纹,即使有花纹,其无纹处仍然与一般无纹的“板绫”织法相同,细洁有光;《九珠峰翠图》不但有云纹、凤纹,而且背景也不是光滑无纹的,它正如顾复《平生壮观》中所记述的“花绫、芦扉片”。这种绫,绝对与明末清初流行的绫不同。否则本画的鉴藏者明代的邵宝、清代的吴其贞、顾复所记,正当绫本流行的年代,难道还分辨不出是否为当时特有的“绫”,而要等到三百多年后的我们来指出他们的错误吗?因此,我们绝不能笼统地因为此画为绫本而断为明末清初之画。   王:顾复《平生壮观》中所记述的“花绫、芦扉片”在明末清初之前的书画有没有实物传世呢?   傅:我们有证据,且不止孤例,在宋代已有用花绫,如台北故宫所藏王羲之《七月都下帖》的拖尾第一段,即为绫本宋帝题跋;又台北故宫的《宋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以及上博(指上海博物馆,下同)的黄庭坚《华严疏卷》,都是用的有花纹的绫。所以,在质地上绝没有与黄公望的时代有抵触的地方。   《九珠峰翠图》与《富春山居图》比较   王:由于此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陆的学者对此画的基本概况并未有较深入的认识。   傅:也可能与这幅画并不特别精彩,加之画上并没有黄公望的款印有关。但是在右上角王逢的题跋里,说明了这是“大痴尊师”也就是黄公望所画。画上共有三跋,杨维桢和王逢都未纪年,乾隆御题是在丁酉年(1777)。画的上方,有乾隆用藏经纸写“鹤纹逸寄”四大字诗塘,这是特别针对花绫上有鹤纹图案而言的,上钤乾隆御玺、内府印及历代鉴藏印20余方。此图的题名乃是《石渠宝笈初编》编者据杨维桢题诗“九珠峰翠接云间”的起首四字而来。故知“九珠峰”是与“云间”相接,云间乃江苏松江之古称,而松江素有“九峰三泖”之胜,黄公望与杨维桢均曾居此。黄公望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即已去世,乃是此画的下限,九年之后(1363)杨氏才筑草玄台,所以画中的主题当然不是草玄台,但是此画景色与云间的九峰略相似,才引发杨氏诗兴,遂有《九珠峰翠图》图名的由来。   王:台北故宫的黄公望藏品中,以《富春山居图》卷为最,此卷与《九珠峰翠图》轴有没有相通之处?   傅:若将《富春山居图》比起《九珠峰翠图》来自然是精彩得多,不但用笔自由流动,而且墨色也富于浓淡变化。但是如果我们用这种眼光来鉴别,那往往对一个画家的作品只能选取一两幅真迹而已。因为一个画家最成功的作品总是少数,不会经常保持一个水准。就如运动员的最高纪录并不是随时可以到达的。何况二者质地不同。但相通之处也是很多的,先来看这两幅画的用笔,都具有很浓重的书法的“写”的方法,且这种自由不拘、简约而不简单的速写趣味,仍然是笔笔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