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夫妻小学”.docVIP

大山里“夫妻小学”.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山里“夫妻小学”

大山里“夫妻小学”   六肥村距岑溪市市区40多公里,是岑溪市波塘镇大山深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在群山环抱的大山脚下,有一所小学——六肥小学,在这里任教的是一对夫妻,丈夫叫廖亚华,妻子叫黄兑梅。廖亚华在这所小学已经任教了21年,妻子黄兑梅也在这里任教了18年,村里人把这所小学称为“夫妻小学”。廖亚华夫妻俩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俩把孩子送出了校门,送出了偏僻的山村,送进了更高的求知殿堂。   “夫妻小学”   廖亚华夫妻俩都是六肥村人。1991年,年仅20岁的廖亚华从梧州师范毕业后,回到了六肥村的唯一一所小学——六肥小学,做起了代课教师,月薪只有70元。1994年,黄兑梅也来到了六肥小学。   廖亚华不仅是老师,还是校长。廖亚华回忆说,以前学校教师最多时也只有8名,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人,随着计划生育的贯彻实行,出生率越来越低,适龄儿童逐渐变少,加上四年级以上的班级要到镇上的中心校寄宿就读,六肥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山里的六肥小学留不住教师,最后,上课的教师只剩下了廖亚华夫妻俩。学校也因此而成为了仅有两名教师的“夫妻小学”。   目前,学校只有两个教学班,分别是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年级有19名学生,三年级有22名学生,全校总共有41名学生。   “村里的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每天,廖亚华夫妻俩要上7节课,上完这班的语文课,下一节课又要上另一班的数学课,7节课的“轮回巡演”,他们像陀螺一样兜转在两班之间。“有时丈夫要外出开会,我就只能交叉着上课,一个人教两个年级。”黄兑梅说。然而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夫妻俩对教学的安排却是一丝不苟,数学、语文、音乐、美术、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一样不少。不管工作有多累,他们也不忘交流教学方法。两人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在廖亚华夫妻俩的教育下,六肥小学的课堂总是充满生机。   为了使孩子们的体质得到锻炼,廖亚华夫妻俩除了在抓好常规体育课外,还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举??拔河、跳绳等体育比赛活动。虽然看起来一切都很简单,可一到体育课,就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村民们隔着老远都能听到从学校传来孩子们清脆的笑声。   迁移的教室   三年级的教室设在庙宇的膳厅,20多个孩子坐在膳厅临时搭建起的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着黄兑梅上课,这是一节语文课,黄兑梅给孩子们上的这一课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黄兑梅笑着问。原本安静地听课的孩子们齐刷刷举起了小手。   “我好像看到了有许多小朋友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还向国旗敬礼,可真有礼貌。”   “我好像看到了有许多同学从不同的地方走来了,有从山坡上走来的,坪坝里走来的,还有从开满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的呢!”   ……   孩子们上课的热情没有受到环境的影响,廖亚华看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总是不自觉地露出微笑。这已经是六肥小学的第三个“校园”了。在2010年6月2日以前,六肥小学还有干净的校园,明亮的教室。那一天对于六肥小学来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结束。凌晨时分,暴雨骤然增大,随着一声巨响,学校外操场及教学楼紧靠东南面的山坎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汹涌的泥石流沿着山谷径直冲向校园,不多时,整个校园一片泥泽,水沟被堵塞了,教学楼靠坎墙体被浸泡在泥石流之中。   事发后,政府部门及时处理了灾情,为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廖亚华夫妇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抢险工作中,他们清理淤泥,疏通沟渠。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在政府部门的安排下,六肥小学的课堂很快搬迁到村民黄某空置的二层混凝土房屋里上课。泥石流冲毁了学校,40多名学生结束了在教室里上课的日子,开始了在移动的教室里上学。2011年3月,六肥小学再次搬迁,这次搬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委会办公楼。但这个学期,由于村委会年久失修需拆除重建,六肥小学只能暂时搬到村里的三界庙里上课。这是孩子们搬迁的第三个“校园”。但孩子们上课的热情没有受到影响,廖亚华和黄兑梅也从未因此而放弃过一节课。   最令夫妻俩欣慰的是,自从学校受灾后,岑溪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及当地镇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援救措施,但由于学校受损严重,地质灾害监测部门认定,山体滑坡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难以全面排除。为真正确保学生的安全,最后研究决定把六肥小学另行选址整体搬迁。新的六肥小学总投资额100多万元,预计明年春季开学时,全校学生就能搬进全村建筑物中最漂亮的新教学楼里上课了。   孩子们的守护伞   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廖亚华夫妻俩总要陪孩子们走一段回家的路,虽然许多孩子的家距离学校只有10多分钟的路程,但是碰到下雨的天气,河水涨水得厉害,有时还会淹没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廖亚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