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补写”题目自2009年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以来,骤然成为命题人的法宝。从最初的“补写关联词”发展到如今的“补写句子”,难度升级之后的版本已经日趋稳定。            然而,对于考生而言,这类题像是一个迷阵,难寻破解之法,常常在兵荒马乱之中丢盔弃甲,6分阵地多半失守。       那么,如何才能将6分战绩收入囊中?       今日,让我们一起破阵。  高考解析 2014高考语用题一半稳定一半创新,题型考察更全面。       1、语用客观题仍然是成语、病句和衔接,保持稳定。       2、语用主观题有所创新,题型考察更全面。       自  2007年至今,新课标卷语用主观题均是两个,但在今年,发生颠覆性变化,仿句题遭淘汰,而从2012年就出现的补写句子则延续不变。这意味着仿句不在成为新课标卷必考题,而变成轮考题,而补写句子则有可能代替仿句成为必考题。 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学习目标】 1. 了解“补写句子”的题型和特点。  2. 通过练习,掌握本题型的解题方法。 3. 能够根据所给文段,补写出合乎要求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 认真研究分析语境,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压缩、概括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专题特点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一、观阵         ——根据示例,了解考点 从示例中找出补写题的对应考点、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2012年安徽卷)           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不得照抄材料。每处不超过12字。  (5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即便是“居”,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窗子也很重要或窗子必不可少,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景色都不(尽)相同,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小结) 1、对应考点:    2、考查内容:    3、考查形式: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压缩、概括能力   所选文段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 要求“根据上下文补出空缺部分的句子”,并有字数限制。   以主观题为主,单独设题,课标卷分值为6分 二、破阵        ——例题引路,总结规律 阵形1:2012年课标卷16题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1)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铜铸器了。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2)这却一直未得到考古发掘的确证。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3)我国最迟(起码)在夏晚期就开始使用铜器了。 1、材料性质:记叙类语段                                         (1)叙述的主体(对象)                  主要信息     (2)主体的经历及特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三知识点 .pdf
 - 图形创意(第二版)林家阳 高教 全套课件.pdf VIP
 - 社区网格员安全培训课件.ppt VIP
 - 浅谈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pdf VIP
 -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浙大)大学MOOC慕课 客观题答案.docx VIP
 - “十五五”档案战略规划与发展方向.docx VIP
 - 《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案例与训练》 第七章 选择商业模式.pptx VIP
 - 国际快递实务 出境快件的检验检疫 PPT-海关快件监管流程.pptx VIP
 - 《老年人心理护理》精品课件——项目二 老年人认知变化及其应对.pptx
 - 一种硫化镉-硫铟锌异质结纳米棒阵列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