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为方法论《人间词话》
作为方法论《人间词话》
摘 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我国近代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著作,其独树一帜的文学思想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浓厚兴趣。中国传统诗话/词话体类本身就包含着方法与内容之二面向,即既包含对词和词家的评说,也包含对词创作及相关问题的方法论评述。王国维《人间词话》在后一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而近年来阅读史有关作者―读者―文本之间关系的讨论,足以引发我们对《人间词话》的重新审视。倘若转换阅读的角度,《人间词话》完全是一本方法论的著作,同时其方法论提出方式之自然、引申范围之广博、阐述程度之深刻,都是其中的显著特征。从这种“微言”中读出“大义”,可以加深我们对王国维及其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方法论;阅读史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163-03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家,先后在哲学、文学和史学领域取得过重大成就。作为其文学研究代表作的《人间词话》更是享誉海内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嘉莹认为“《人间词话》一书恰好是可以导引现代的读者通向古代的文学、结合西方观念与中国传统之心智的一座重要桥梁”[1]3。作为传统的词话类作品,理应包含内容(话)与方法(论)之二面,亦即既包含对词和词家的评说,也包含对词的创作及相关问题的方法论评述。其中,《人间词话》在方法论方面的阐述尤其值得注意,可惜至今未能引起学界有效的讨论。近年阅读史(history of reading)领域有关作者(writer)――读者(reader)――文本(text)关系的论述,足以引发我们对《人间词话》的重新审视。即当我们换成方法论的角度对《人间词话》进行阅读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人间词话》也就变得丰富多彩。
一、《人间词话》中的方法论论述
近代是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1873―1929)不止一次地阐述过这个“过渡时代”的特征。在这样的过渡时代,“常常会出现旧的依然残存却已不能笼罩一切,新的虽已诞生却仍未占领全部人的心灵这样一种现象”[2]153。于是,我们看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尽管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文学批评形式,但在实质上早已突破了这种形式的局限。“它输进了自己时代的新方法、新内容。它是一种中西合璧而又独具个性的新产物”,因此,不妨说《人间词话》具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特色[3]1。正是这种过渡时代赋予《人间词话》的特色,使得《人间词话》在继承传统词话方法与内容之二面向上,做了较为隐晦的处理。而正如《人间词话》并不局限于对词的评论一样,其对方法论的阐述也绝不局限于诗词乃至文学的创作,人生、世界、宇宙等诸方面亦为其所涉足。以下试举几例:
(一)“词人者,所以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4]4。
本则词话直接针对的是词的创作者词人本身,直接起因是王国维对李煜(937―978)的欣赏,在接下来的词话中,作者提出“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4]4,其后又认为,李煜是“主观之诗人”,所以“不必多阅世”,因为“阅世越浅,则性情越真”[4]4。他甚至夸张地认为“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4]5,这些论述在最基本的面上,都是传统词话中对词学创作的批评,是纯粹的词话语言。
但与王国维相似的论断,前朝久已有之。结合这些前朝的论断,我们就看出其中的端倪。“赤子之心说”,肇始于《孟子》,“大人者,所以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5]269。这是作为政论家的孟子对赤子之心的解释,宋代陈普(1244―1315)用诗歌对此做了理解,“真淳未凿本诸天,饮食啼号所性然。情欲不生无外诱,圣人之质自浑全”。①“赤子之心说”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早在清初袁枚(1716―1797)《随园诗话》里就有,句子结构和王国维的论述如出一辙,“诗人者,所以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6]107。而王国维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也一再提到赤子之心说,认为“天才者,所以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7]1690。那么,从大人到诗人,再到词人与天才的延展,似乎王国维在这里并不是要强调“赤子之心”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应该说,王国维更多的是对人生品格的一种考量。黄霖指出,王国维对赤子之心的论断,相当于李卓吾(1527―1602)标榜的绝假纯真的“童心”。如果抛开陈腐的新旧观念和阶级观念等政治意识形态的层面不论,那么王国维对政治、辫子、学术等的坚守,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其赤子之心的表现,于此连梁启超也承认王国维“盖感情最丰富而情操最严正之人也”[8]55。这种赤子之心的方法论论述对我们的人生也有极大的启迪。
(二)“士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