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绒绣传承和保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绒绣传承和保护

上海绒绣传承和保护   [摘要] 本文根据传世文献及实物资料,梳理上海绒绣百年传承历史,总结上海绒绣技法,分析上海绒绣随时代不断演进所形成的艺术特色,直面新经济时期上海绒绣传承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总结现存企业做出的探索实践,并呼吁形成“非遗”可持续传承发展的社会合力。   [关键词] 上海绒绣 历史沿革 传承保护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趋于旺盛,综合东西、融贯古今的多元文化及其衍生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上海绒绣,在经历了其百多年传承发展之后,正迎来自己充满希望的今天。      一、上海绒绣的历史传承   用色彩丰富的羊毛绒线(彩帷绒)手工绣制在特制的全棉网眼布上,由千万个颗粒“次第排列”、“彩点组合”以点集成画面,我们称之为绒绣。绒绣也称“点子绣”、“斜针绣”或“毛线绣”,英语为NEEDLEPOINT或“TAPESTRY”。绒绣起源于欧洲,由于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绣制,因此也被称为“柏林绒绣”。   1、工艺传入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后,徐家汇天主教的修女为了扩大宗教影响,在传教的同时开始在教友和浦东农村中传授西方绒绣技艺,形成了上海绒绣的源头。后有外商收购修女的绒绣出口,因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其需求。   1918年,美籍犹太人福斯特格莱在上海圆明园路四川中路50号的谦礼洋行和谦泰洋行组织绒绣来料加工。192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传授技艺,泰兴花边行招收的绣女开始扩大规模绣制作品。当时的绣品以日用工艺品为主,用色比较简单。鞋面花、粉盒面、提包面、靠垫等图案绣品及拖鞋、手提包等半成品绒绣花片陆续出口。1929年,“谦利”、“公信”、“兴泰”、“伟公”、“太平洋”洋行的绣工人数达300人,月产品已达1000余件。   2、本土生根阶段:   三十年代以后,上海绒绣的从业人数渐多,生产有所发展。开始有中国商人开设花边行,对农村从事花边、抽纱和绒绣等副业的妇女发给原料,收回半成品,集中加工整理后供外商出口。原先在谦礼洋行任职的买办――陆家嘴杨家宅人杨鸿奎在位于浦东的陆家嘴路(花园石桥)开设纶新绣花厂,包揽谦礼洋行的全???绒绣订单。随着业务逐渐扩大,杨鸿奎又开办了新华、华新、丽新和博美等6家绣花厂。此时,上海绒绣已一改原来简易的图案和针法,可以提供图案新颖、针法多样并具有装饰性的日用品。绣花厂订单纷至,人们争相购置,上海早期绒绣生产基地在浦东形成。   3、工艺分流、形成风格阶段:   1943年,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首先运用绒绣的拼色工艺复色绣制,攻破绒绣色彩过渡的难点,创作出第一幅绒绣人物肖像《高尔基》。刘佩珍开辟了中国绒绣艺术品创作先河,上海绒绣的艺术欣赏品和日用工艺品开始分流,并进入了绒绣艺术品的创新时期。   1949年9月,刘佩珍绣制了《毛主席像》,向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献礼。1949年12月,刘佩珍(五姐妹)绣制了《斯大林像》敬献给斯大林70寿诞;从此,我国的绒绣艺术品不断走出国门。之后,刘氏姐妹又先后绣制了世界文化名人肖邦、莫扎特、泰戈尔肖像,绣制了《日本富士山》、《周总理像》、《巴黎铁塔》、《高尔基》、《莫斯科大学》、《攻打冬宫》、《列宁宣布苏维埃成立》等绒绣艺术欣赏品。   1952年,美术专业出身的高婉玉绣制《斯大林像》。在外购线色不能满足绣制需求时,首次自行染色、配色、劈线、拼线、加色,使绒绣用线颜色从原先的几十种增加至近千种,有限的色线产生了无限的色彩效果。于此同时,高婉玉还运用图稿打九宫格,按比例在麻布上打格放大直接绣制,解决了绣制人物肖像时色彩转折过渡的难题,创造和丰富了上海绒绣制作工艺,实现了绒绣技法的飞跃(目前中国绒绣普遍采用这种绣制技法)。   1957年,高婉玉在绣制《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夜景》时,采用人造丝绒表现灯光,突破了绒绣原有材料的局限,取得了画面华灯灿烂的效果。            高婉玉的代表作《鲁迅与萧伯纳在上海》、《列宁像》、《孙中山与宋庆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毛主席像》、《苏武牧羊》、《嫦娥奔月》、《得莱斯登尔宫》先后问世,创新的手段和精湛的技艺,使上海绒绣从一般装饰日用品发展为艺术欣赏品。   上海绒绣艺术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还有与高婉玉同时代的绒绣艺术家张梅君的贡献:张梅君创造了不见针迹的双面绒绣和镶嵌绣等新工艺,留下了《周总理与尼赫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赵紫阳总理同美国里根总统、南希夫人谈话》、《南湖纪念船》等代表作。   4、工艺成熟阶段:   六十年代,上海绒绣艺术家对大型艺术欣赏品的合作项目做了不懈探索,在制作工艺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使上海绒绣艺术进入成熟期。   绒绣艺人在此期间先后绣制出大型艺术作品《延安的火炬》、《六亿神州》和《万里长城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