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朝边塞诗对“陇首”意象塑构
南朝边塞诗对“陇首”意象塑构
摘要:“陇首”由地理方位之名,经过汉代文人创作,以及由民歌进入乐府的过程,形成了以悲凉为特质的文学意象。南朝边塞、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诗中,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与南朝诗人对北方“陇首”一带的想象性构建密不可分,是南朝文学对唐代边塞诗意象群形成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陇首”意象;南朝边塞诗;文学想象;意象塑构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196?05
“陇首”由早期的地理方位,后形成文学意象而进入诗歌主题,除了汉代以来文人创作的推动外,《陇头曲》由民歌系统进入横吹曲系统的过程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南朝诗人虽然多数没有到过陇首一带,但诗歌中常出现“陇首”意象,除了边塞诗外,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中,也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出于南朝诗人对北方地名的想象性构建,以及历史典故的习用。这种作法虽然受到当时如颜之推等人的反对,但从文学的虚构性,以及以情感表达为主的角度看,是一种进步而非落后。学界已对“陇首”意象的文学意蕴进行了系统研究[1](140?143),本文拟从其生成及塑构方面进行讨论。
一、“陇首”意象的文学生成及其悲凉特质
陇首即陇山,又称陇头、陇坻、陇阪,因其地理位置较特殊,西临羌胡,东临长安,处于关中与西域沟通的要塞,故素有“陇右门户,关西要隘”之称。班固《西都赋》介绍关中一带地理方位称:“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2](5?6)赋中称陇首一带地势险要,且是泾水、渭水分流之地。
陇山即今甘肃东部的六盘山,山势呈南北走向,南北分别为大陇山、小陇山。大陇山即陇首山,小陇山又称陇坻,《十道山川考》载:“秦州陇城县有大陇山,亦曰陇首山。清水县小陇山,亦名陇坻,又名分水岭。”南北朝时期的诗文中,经常将两者混淆,实际两者在地理位置上尚有一定差别。
北部陇山山顶在左右各分两条水路,自西向东南方向为泾水源头,自东向西南方向为瓦亭川,《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条:“陇水出陇山,一西流,经瓦亭南,一东南流,历瓦亭北,二水合流,为瓦亭川。”瓦亭川在天水郡汇入渭水,《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其(陇山)上有悬溜,吐于山中,为澄潭,名曰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3](243)又《明史》卷42《地理志三》载:“(秦)州北。东有大陇山。又东北有瓦亭山,所谓西瓦亭也。城南有渭水。又西有陇水,瓦亭川自东北流合焉。”因此,陇首山上的两条水路,被视作泾渭分流的起始段。
陇首山为关中与陇西的门户,由关中入秦州必翻越陇首山。辛氏《三秦记》载:“陇坻其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俗歌日:‘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4](83)《三秦记》所记录者乃汉代情况,其交代了陇山地势之险峻,并且将汉代人翻越陇山的心理感受,以民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该民歌是文献中最早记录的关于陇首的歌诗作品。
民歌形成以后,汉代文人开始将陇首作为意象初步运用于诗歌之中,张衡《四思诗》:“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2](1357)将陇阪与离别之思相联系,且以“侧身西望涕沾裳”一句,丰富了民歌中“遥望秦川,心肝断绝”所表现的内涵,颇具文人气息。古诗《胡笳十八拍》也将“陇头流水,鸣声幽咽”一句进行了丰富的扩展:“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沓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5](202)说明此时,文人对陇头意象的运用虽然尚未形成自觉,只是在民歌《陇头歌》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的文人化改造,但已经显示“陇首”作为文学意象初步形成的萌芽。
“陇首”意象得以进一步进入文学视野,乃是通过音乐的辅助。随着关中人出陇现象的频繁,以及胡乐的传入,“陇首”渐渐演变成为乐府曲目,进入到横吹曲系统当中。
汉代横吹曲的流传,据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见世,用《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覃子》《赤之阳》《望行人》十 曲。”[6](309)《陇头》是流传至魏晋的十曲之一。汉横吹曲《陇头》的歌辞,保留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曲》当中,其辞为三曲四解: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