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大腕“粉丝”们(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柳先生大腕“粉丝”们(下)

五柳先生大腕“粉丝”们(下)   眼前发生的一切让木木目瞪口呆,自己怎么就踏上马尔泰若曦的后尘了呢?   还没等木木缓过神来,近处两个农夫聊天的内容随风飘入木木的耳中。   一个农夫说:“哎,老于,你说这外面成天打仗,今天的皇帝姓陈,明天的皇帝就改姓王了,这是什么世道啊?”   老于说:“谁说不是呢?都苦了咱庄稼人啊。我说,老李,别管谁坐龙椅,咱这税赋都是照样交啊。”   李姓农夫眉头一挑:“老于,要是咱能混个一官半职,你说是不是就飞黄腾达了?”   “你小子想得美,这官老爷是你我能当的?”老于抬手拍了他一下,“不过,有个事挺奇怪的。我隔壁刚刚搬来一个姓陶的男子,很有学问的样子,听说之前就是当官的。”   “真假?放着拿俸禄的官差不做,跑来种地?”老李像是听到了天方夜谭一样。   “可不是!听说,这个人之前是彭泽县令。去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一名官员来视察,来访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此人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师爷拦住他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谁知这人一向正直清高,再也忍不住了,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辞官而去。你说这算不算得上一段传奇?”   “有官不做,这人十有八九是个傻子。”老李满脸不理解,“他自己不做官,让给我做也行啊!”   老于瞥了他一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是自己在这痴心妄想。这位陶先生出口成章,平日喜欢吟诗,附近的百姓对他都很尊敬。”   “真是个怪人,诗又不能当肉吃。”老李很是不屑,“此刻他人呢?”   “喏,”老于向南一指,“这个时辰,怕是在南山耕田呢。”   听到这,木木按捺不住了,农夫口中提及的陶先生如无意外,便是诗歌社活动课上讨论的陶渊明。两个农夫接下来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家常来,木木心想:这穿越的几率恐怕比中头等彩票还低,好不容易让自己摊上了,如果一无所获,岂不可惜了。于是,木木当机立断,冲着刚刚老于指的方向,寻五柳先生去了。   上山的小路曲曲折折,木木仿佛找到了春天去踏青的感觉。不同的是,这里的草更青,树更壮,天更高……   翻过山头,一片农田映入眼帘。地上的土似是刚刚被翻过,地里的庄稼还没完全长熟。不远处,一个农民模样的庄稼人在低头忙碌。   还没等过去打个招呼、问问五柳先生的事,木木先站住长舒一口气,喘得恨不得加上耳朵来换气,好久没这么运动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木木读过,且印象特别深刻,它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诗文的大体意思:“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木木一脸压不住的诧异,没想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农夫正是流芳百世的陶渊明,想到后世诸多诗坛俊杰为他迷恋倾倒,不禁暗自庆幸自己有此殊荣可以一睹庐山真面目。   “这首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厌恶,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木木先声夺人,仗着熟读此诗,在陶渊明面前卖弄起来。   听到有人评论自己的诗,陶渊明开始是满不在乎,以为山野乡村难觅知音,更何况是个孩童,可越听越不安:为何自己作这首诗的心声被这孩童一语中的?   “诗中觅知音,没想到我的钟子期居然是个少年。”陶渊明心中是五味杂陈。   木木忙作揖道:“先生抬爱了,晚生确不敢当,只是之前读过先生的诗,对先生仰慕已久。”   “哦?是这样。”陶渊明心中的疑团似乎有了答案,“我看你也不必以晚生自居,你我堪称忘年之交,就免了那么多俗套吧。”   木木见陶渊明十分热情,心想何不趁此机会向他讨教学习的窍门,便说:“岂敢?晚生有一事还望先生指点一二。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我年幼时,家境贫寒,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我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这是我的心得。除此之外,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工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木木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