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丰都岩居人家荒野里奇异“城堡”
丰都岩居人家荒野里奇异“城堡”
老罗在门外的场坝种上了杜仲树林,远看去,如同一条围绕着“城堡”的护城河,既可以用它的枝叶作药材出售,又可以靠它的气味防范野兽。
老罗的祖父会在感觉安全的时候对着旷野吼两声,根据回音来判断天气情况,如果回音比平时大很多,同时空气中有很明显的森林气味时,就得赶紧找地方避雨了。
嵌在山里的房子
很早便听说在重庆市丰都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在一个山洞里住了将近一百年。虽然住地偏僻生活艰苦,他们却是远近闻名的“钉子户”,始终不愿迁往场镇生活,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这一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暨龙乡乌羊村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丰都县城到那里有50公里的路程,而且全是土路,大多数人只能靠摩托通行。我们租来两辆摩托车,在土路上颠簸了大约一个小时,眼前一片起伏重叠的山渐渐地清晰起来。远处,一片巨大的山岩里镶嵌着一个木屋,山洞人家就在这里了。
木屋的主人罗永周,话不多,却很好客,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岩屋的探索。
这是个老式的木屋,比想象中大,由一个高约十二米,深约五六米的山洞改造而成。虽然是在白天,但这个屋子里仍然显得有些阴暗。
除了正面的那面墙,其他几个墙面都是山石,房子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山洞的结构,只是在前面加了一面木墙,一个天然的岩石山洞便成了一个挡风遮雨的家。岩屋的地下室全用石头垒成,专门用来饲养牲口。而我们进屋所在的一楼,则放了一些农具,老罗每天劳动回来,用完农具后进门就能放下,也很方便。房梁上雕着些暗淡的刻纹,仔细看应该是些花鸟之类的花纹,看来当初主人在房子的美观上也没少下功夫。
二楼的两间房分别是老罗和家人的卧室,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其中的一面墙,完全就是山体的岩石。这里的光线依然不太好,虽然开着灯,但是屋子里还是十分昏暗。卧室并不是很大,墙上贴着毛主席画像,整间屋除了一张床没有任何家具。
从二楼向上,通过一个狭窄的天窗来到三楼,这是主人的会客室,也是看电视、吃饭的地方。整个房间特别的宽敞,光线也比楼下好得多。客厅外侧有个类似于阳台的突出部,那里有着整个岩屋最好的视野,如同观察哨一般,向外望去,屋前平坝的一草一木尽收眼底。屋子的墙角挂满了玉米、地上堆满了南瓜。屋角还挂着两个很大的蜜蜂窝,主人说那是他从山上摘下来的,挂在屋子里好看。用蜂窝来装饰家,这是城里人不可能想到的。原来他们这里有“狗来富,蜂来运”的说法,主人家也很希望蜜蜂窝能给自己带来点好运气。
顺着岩石搭成的楼梯,我们继续向上走。四层和五层都是用来晾晒粮食的。
老罗说,粮食收回来只管在这晒,不用搬来搬去的那样麻烦。太阳晒得到雨水又透不过,是个绝佳的晾晒好地儿。
一个人的荒野生存
一路探索下来,这外表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木房子居然有五层,功能分工明确,布置得也有条有理,不像简易的岩屋,倒像是个山间的“城堡”,引得参观者不少艳羡。而在八十年前,这个“城堡”最初的主人过的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生活。
老罗告诉我们,半个世纪前,因不堪地主欺凌,老罗的祖父举家迁到离暨龙坝3公里以外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以木料作梁,茅草当瓦,在这里择岩而居。在老罗家族世代相传的睡前故事中讲得最多的,便是这位先祖荒野生存的种种经历。
老罗的祖父是在冬天迁来的,因此最要紧的便是保持体温。这位开拓者多次摸索,研究出一种创建简易小棚的方法:首先利用大的树枝头搭建成稳固的三脚架,将杂乱的枝杈去掉,在三脚架下放入干燥的松枝和青苔以保持身体的温暖,再收集成片的青苔铺在三脚架上形成屋顶。这样的简易“避难所”既可以遮风挡雨,而且到了晚上,可比外面温暖大约10度左右。
光会搭避难所还不够,在寒冷的夜里,生火也是必备技能。丰都这片大山里干枯的松枝是最适合钻木取火的东西,用石头在木头上敲出缺口,转动树枝擦出火花,引燃枯枝,便可以取火。
枯枝里常常躺着正在打瞌睡的青蛇,因此得格外小心。不过,在深山里,蛇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去头、剥皮,将内脏清除干净,将蛇肉一端插进树枝然后缠绕树枝,再放松枝堆上烧烤,蛇肉的浓香能让人挺过一个难熬的漫漫长夜。
当然,烤蛇肉之类的小食只是调剂,在荒野里,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鱼。由于缺乏工具,老罗的祖父学会了一种在水塘里徒手抓鱼的技巧:先慢慢从后面靠近,尽量不要引起鱼注意,堵住鱼群向江心游去的道路后,突然搅动水花,把水面上的鱼往岸边的泥沙里赶。当时的鱼很多,一些傻大个会死死钻进泥沙里——以为这样很安全。而这时候,老罗的祖父便可以将手指插进鱼鳃,带走自己的晚餐。
烤鱼同样是个技术活,如果直接将鱼放到火里烤,鱼肉会变干难以下咽。老罗的祖父的办法是找一块大树皮,在树皮底部铺上泥土,放上树叶,不让鱼肉碰到泥土,接着再用树叶盖住鱼肉,盖上泥土把鱼包住,放到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