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假新闻看媒介公信力冲击与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虚假新闻看媒介公信力冲击与建构

从虚假新闻看媒介公信力冲击与建构   摘 要:随着新闻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虚假报道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众对新闻事业的信任,甚至给媒介公信力带来了威胁,它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当大众看到真实与谎言齐飞,现实与虚构一色的传播景观时,《新闻记者》杂志担负起一个传媒应有的责任,自从2001年起,就前年发生在中国的一些假新闻进行总结,评选出“年度十大假新闻”,由于网络评选水平的提高,截至2010年,《新闻记者》杂志不在对其假新闻进行评选,基于此,本文就其这十年评选的一些假新闻进行分析,通过对其进行反思,并总结出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以及重建问题。   关键词:假新闻;媒介公信力;新闻记者;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044-03   在媒介化的世界中,大众是否接受新闻媒介的信息传播,与新闻媒介是否被大众所信任有着直接的关系,某媒介个体的公信力不被大众所信任的话,必将被市场淘汰。如果上升到媒介群体的公信力上,缺失了媒介公信力,就会使整个社会秩序处于紊乱当中,社会根基也会动摇。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是靠传播新闻信息产品来实现的,新闻在媒介公信力的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新闻能否符合大众的心理需要,是大众评价媒介的根本依据。但现在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规定,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曾指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是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个重要思想,新闻传播规律要求媒体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最有价值的事实信息,但由于舆论误导,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我国媒体还存在虚假报道等导致新闻品质受损,影响力受到冲击,公信力下降现象[1]。”郑保卫的言论对缺乏公信力的媒介起着警醒作用,受众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不再是单向度的靶子,不会情愿地去满足知道虚假新闻,受媒介的欺骗。对于媒介来说,最宝贵的不是固定资产,也不是发行量,更不是广告的收入,而是它赖以生存的媒介公信力。媒介公信力如何重塑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杜绝假新闻是其中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也是写本篇论文的目的之所在。   一、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1.追求收视率。著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曾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某些电视台为获取更高的收视率,不惜报道一些雷人的假新闻,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纸包不住火的消息被揭穿后,引来了更大的效应。曾风靡一时的“纸包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2007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临时记者訾北佳为追求收视率和业绩,在北京朝阳区的小院内对此事件进行策划拍摄。“纸包子”事件一经播出无可置疑给此节目提升了很大的收视群,但其影响的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之后不几天,在北京新闻中,北京电台承认生活频道对《纸包子事件》把关不严,予以道歉。以上不可否认收视率是一个媒体获取利润的途径,但这条途径应该做的光明正大,而不是乌烟瘴气,污浊的环境恶生出的是毒瘤,如不及时根治病变后即使你是华佗在世也无力回天。   2.媒体之间存在不良竞争,盲目转载报道。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内发生了枪击案,凶手确定为“韩国留学生”,但在最初的报道中却酿成了虚假报道。在国内,最初是由中新网报道出来的:今天发生在弗吉尼亚大学的枪杀案的嫌疑犯最初确定为:是一名持学生证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并还提到了《芝加哥太阳时报》。而事实是:报道“枪手是中国留学生的”始作俑者,是《芝加哥太阳时报》的一个专栏的女作家Michael Sneed,她在该报的网站上发表此文,并且被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等媒体转载[2]。随后各大报纸竟相对此事件进行转载,更有《台湾联合晚报》以“中国凶手自尽”为头版标题,以此来吸引读者。不明真实情况的媒体都报道了错误的虚假新闻,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独家报道,赚取轰动效应带来的利益,片面追求及时性,而忽视了准确性。媒体之间有竞争在所难免,但不要为了暂时的利益而不顾新闻的真实准确性。   3.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健全。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缺乏真实性的新闻就是一潭死水,针对这个问题,新闻出版总署于2005年9月20日第一次署务会议《报纸出版管理规定》,规定对于媒体报道假新闻而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但在实施过程中被惩处的造假者却很少,在多数情况下很多媒体都对造假置之不理,更有甚者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能够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可谓是寥寥无几,采用“鸵鸟政策”的媒体永远将头埋在沙漠中,受众何时才能在传媒环境中呼吸道新鲜的空气呢?国家的监督和惩罚机制还不完善,现在最需做的是国家要加大力度对于假新闻造假者进行严格的惩处,亡羊补牢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行为。   4.新兴的“网友评论、匿名消息来源”字眼的出现。对于一些新闻,记者们喜欢用“性,星,腥”的信息内容充斥版面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