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钩口线虫病
钩口线虫病 本病是由钩口科钩口属、弯口属的线虫寄生于犬、猫的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中引起犬贫血、胃肠功能紊乱及营养不良的一种寄生虫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北方地区均有本病流行。 病原 犬钩虫,其虫体刚硬呈淡黄色,口囊发达,口囊前腹面两侧有3个大牙齿,且呈钩状向内弯曲;雄虫长10-12毫米,雌虫长14-16毫米。 虫卵钝椭圆形、浅褐色,内含8个卵细胞,大小为56-75×34-47微米。寄生于犬、猫、狐体内。 狭头钩虫,其虫体较大钩虫小,雄虫长5-8毫米,雌虫长7-10毫米。虫卵大小为70×45微米左右。 病原 十二指肠钩虫,寄身于口囊呈扁卵圆形,其腹侧缘有钩齿2对,外齿一般较内齿略大,背侧中央有一半圆形深凹,两侧微呈突起。 成虫体长约1cm,圆柱形,肉红色,死后乳白色,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状,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面弯曲呈“c”形。 生活史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20-30℃)经12-30小时孵化出幼虫;幼虫再经一周时间蜕化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被犬吞食后,幼虫钻入食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最后经呼吸道、喉头、咽部被咽入胃中,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第二种感染的途径是:感染性幼虫进入皮肤,钻入毛细血管,随血液进入心脏,经血液循环到达肺中,穿破毛细血管和肺组织,移行到肺泡和细支气管,再经支气管、气管,随痰液到达咽部,最后随痰被咽到胃中,进入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钩虫还可通过胎盘、初乳感染。狭头钩虫的生活史与犬钩虫相似,但以经口感染较为多见。 ? 流行病学 ?分布:本病是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的寄生虫病之一 传染源:钩虫病的动物和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经皮肤感染。也可因生食蔬菜而经口感染。 致病机理 幼虫的致病作用: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 成虫引起的损害: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以摄取粘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粘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 临床症状 严重感染时,病犬出现食欲减退或不食、呕吐、下痢,典型症状排出的粪便带血,色呈黑色、咖啡色或柏油色,并带有腐臭气味。可视粘膜苍白、消瘦、脱水,被毛粗乱无光泽,易脱落。患犬可极度衰竭死亡。 幼虫大量经皮肤侵入时,则皮肤发炎,躯干皮肤过度角化、瘙痒,破后可造成皮肤继发感染性皮炎。 由胎盘感染的仔犬,出生3周左右,食乳量减少或不食,精神沉郁,不时叫唤,严重贫血,昏迷死亡。 病理变化 1. 皮肤:可见局部血管扩张、出血、血清渗出。在真皮内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在结缔组织、淋巴管和血管内有时可见到幼虫。 2. 肺:肺组织有点状出血,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若有大量钩蚴移行,则可引起肺组织广泛炎症反应,甚至可形成肺小叶实变。 3. 小肠: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造成多数出血点及小溃疡。常见者为散在、直径3~5mm的浅层出血或糜烂,其次为大块深及粘膜下层甚至肌层的出血性瘀癍。溃疡周围粘膜层、固有层及粘膜下层常有水肿及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怀疑为本病时,可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内的虫卵进行确诊。 治疗 (1)丙硫苯咪唑20-25毫克/千克体重。1次/日,连服3天。 (2)甲苯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1次/日,连服3日。 (3)左旋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1次/日,连服3日。 (4)对症疗法,补液、补碱、强心、止血、消炎等对症治疗。 预防 1. 控制传染源: 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 3. 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 4.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如生吃瓜果蔬菜前要洗净。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