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两次教学与反思.docVIP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两次教学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两次教学与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两次教学与反思   [摘要]计算教学历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计算好教易学,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只要通过单纯的模仿练习就可以快速地掌握算法,而结果却总会事与愿违,学生计算的速率都很低。其实计算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使学生真正对算法内化于心,就必须明确计算的道理,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深究算理,在交流中沟通算理之间的联系,最后才能在练习中掌握算法。   [关键词]计算教学;算理;算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37-03   [作者简介]程香(1978―),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一、第一次教学片段   师:36×2到底等于多少呢?你能用竖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列竖式,一会儿工夫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从个位乘起,6×2=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2=66+1=7,所以等于72。   师:说得真好!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1:妈妈教我的。   生2:根本不用教,我们以前学过笔算加法,笔算乘法和加法差不多。   (大多数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就会了,那你觉得在用竖式计算乘法时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生3: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生4: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生5:进过来的小1最后要加上去。   ……   自以为是的学生和自以为是的老师构建了一节自以为是的计算课堂。笔者自以为前面的笔算进位加法、不进位乘法的教学已经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计算经验,学习进位乘时学生只需照搬模式,套用结论。这节课在安排估算之后,直奔主题,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交流。一切好像都在笔者的预料之中,教学过程非常顺利,节省了时间,效果似乎也不错。可是接下来的练习却让笔者的欣喜荡然无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极低,出错原因都在进位,有的是进了位最后忘了加,有的是先加再乘,原本以为只是个别性的错误,却具有如此的普遍性。??道说这节课彻底失败?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学生真的能从原有的计算经验主动迁移吗?再用小棒摆一摆,深入的理解算理到底有无必要?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走进了另一个班的课堂,打算在这次的教学中尝试着有所改变。   二、第二次教学片段   师:36×2到底等于多少呢?你们会计算吗?   生1:36×2表示两个36相加,36+36=72。   生2:先算30×2=60,再算6×2=12,合起来是72。   生3:先算2个6是12,再算2个30是60,合起来是72。   师:他们说的算法你们懂吗?你们能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说明他们的算法吗?(学生操作后交流)   生4:我先摆36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8根。   师:这样摆表示的是36×2吗?   生5:表示的是36+2,36×2要摆两个36根。   师:这里有两个36根,怎样才能使我们一眼就看出结果?   (小组合作,再次动手摆一摆)   生6:(边说边操作)2个3捆是6捆,2个6根是12根,把12根中的10根捆成1捆,外面还多2根,6捆加1捆就是7捆,合起来就是72根。   师:说得真好!但你会用竖式表示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谁能说一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生7:先算2×6=12,再算2×30=60,12+60=72。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36   [ZZ(Z]×2[ZZ)]   12 ……2个62×6=12   [ZZ(Z]60[ZZ)] ……2个30 2×30=60   72 ……12+60=72   师:这是根据我们想的过程列的竖式,其实可以简单写成:36   [ZZ(Z]×2[ZZ)]   72你知道十位上的7是怎么得来的吗?   生8:是12里的10加60得70。   ……   三、反思   第一次教学的表面成功使笔者如梦初醒,并开始从自己定格的思维中跳脱出来,不再那么自以为是,而是尝试着给自己和学生多留一点空间。   (一)留出空间,追求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挖掘学生潜力的手段,更是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载体。   从两次教学都可以看出,学生对36×2的算法并不陌生,其实他们不需要教师细致的讲解,而只希望教师能提供一个平台,能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在第一次教学中,笔者直接要求学生尝试竖式计算,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很快就进入状态,可单一的目标却束缚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学习仅仅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