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1945年以前之土地用历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区1945年以前之土地用历程

第四章 本區1945年以前之土地利用歷程 透過土地利用歷史的回顧,將更清楚了解土地利用的來龍去脈。本區早期為原住民的獵場;清代因為「封山」政策的緣故,本區因屬番界外禁止漢人入墾,到了清末「開山撫番」政策後,才有漢人入山區開墾土地或伐樟取腦;日治時代經過一連串的土地調查和林野整理等工作,確立地權歸屬後,台灣總督府透過豫約開墾、樟樹造林獎勵、豫約賣渡等規則,鼓勵人民開墾造林,土地逐漸轉移到私人、日資企業、州政府等手上。到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本區開始大量伐木,青翠的山林逐漸褪色,大批勞動力入山開墾土地。 以下依照時空遠近,從史前時代、原住民時期、清代到日治時代,將本區的開發歷程做概略性探討,並採取年代漸近描述漸詳的方式處理。至於荷蘭、西班牙統治台灣時期,與本區的開發甚無關聯,故省略不談。 第一節 本區早期的人類活動 一、史前遺址 本區在史前時代就已經有人類的活動,但因考古學者對台中盆地東側的研究相當缺乏,從目前出土的證據,只能了解當時的住民,居住在靠近平原地區的河階台地,並以石器、陶器為主要的工具和器具,至於這些先住民和後來的原住民之間的關係,或其變遷情形則仍為相當陌生的一個領域。劉益昌是第一位研究本區史前遺址的學者,他認為這個區域缺乏調查研究,所以發現的遺址數量相當的少: 以目前的發現而言,台中縣市的史前遺址大多分佈在大肚台地、大甲台地的西側、新社台地和大甲溪中上游的山地:台中盆地的東西兩側及盆地中心部分由於調查工作稀少,因此只發現少數遺址。 為了將台中地區的史前遺址做一更完整的記錄,台中縣文化中心於1995-98年期間,委託中國民族學會進行「台中縣史前遺址調查計畫」,研究者劉益昌、李德仁等人,於1996年發現位處台中盆地東側邊緣山坡地河階地形上的「內城遺址」與「石壁寮遺址」,證實盆地東側可能擁有豐富的史前遺址。 表4-1 本區出土遺址資料一覽表 石 壁 寮 遺 址 內 城 遺 址 發現日期 位置 區域 海拔高度 所屬年代 陶器 石器 所屬文化 保存狀況 1996/03/22 頭汴坑新天地幼稚園所在階面 南北長100m×東西寬200m 130-175m 距今2000-3000年 灰黑色夾砂陶 打製斧鋤形器1件 營埔文化 被建築、果樹破壞 1996/03/22 頭汴坑內城墓地所在階面 南北長100m×東西寬100m 150-170m 距今3000-4000年 橙色夾砂陶、泥質陶 打製石片器、刮削器 繩紋紅陶文化 被墳墓地破壞嚴重 資料整理自:台中縣考古遺址資料表(2頁),黃豊昌提供。 這兩處遺址的發現,證明本區早在三、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就有人類活動的情形,但因基地上有建築物、果園、墳墓地等設施,遺址破壞嚴重,保存情形不佳,後續亦無學者深入研究,所以我們對當時先民生活的方式所知有限。 圖4-1 本區目前發現遺址分佈位置示意圖 二、原住民階段 有關原住民在本區的活動,歷史上記載不多,只能憑著史書上的字句,推論本區原住民的活動情形。一般而言,平埔族的活動區域多在平原與山坡的交界附近,真正在本區有活動的是高山原住民這一族群,根據推測,本區是屬於泰雅族北勢群內一支的「北港番」的出草地。白棟樑在《鳥榕頭與它的根》一書中認為,一般人認為泰雅族早期是隱居在中央山脈的一個族群,其實不然。他說: 照史料記載以及田野調查的結果,大屯區的太平、大里、霧峰,原是「北港番」的出草地。出草,是打獵的意思。清康熙年間,巡撫大臣黃叔璥。」 根據記載,原住民在本區並無農耕開墾的情事,對他們而言這裡只是獵鹿出草之所在,不過因為漢人越界違法入山抽藤、吊鹿、做料、燒炭的情形與日增多,和原住民衝突四起,原住民在不堪其擾之下,被逼退到內山地區。白棟樑在書中談到如下現象: 在難以對抗下,「北港番」只好退入內山,免得與漢人針鋒相對。而影響中部地區最多的林石派下林家,最初也有燒炭,後又再擴及開渠闢田,為了確保利益,大肆在各要衝點廣設銃櫃,派屯丁駐守,更是把「北港番」侷限在大橫屏山系之外的國姓鄉。 原住民在清末「開山撫番」的政策下,再度因為山區被漢人不斷的深入侵擾下一度反彈,原住民與漢人之間剎時間衝突擴大,這種衝突到日治時代,在強力統治之下,本區的漢番衝突才逐漸消失。 第二節 清代的土地利用歷程 一、被封鎖的山區 1722年朱一貴事件平定後,清廷下封山防止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間的衝突同時也為了防止叛亂移民逃匿原住民山區。 乾隆中葉(1770年左右),此時本區外的平原區域,仍屬於界外熟番認管地(圖4-2),而山坡地部分,尚屬於生番出入之境。此階段本區基本上並沒有漢人開墾的痕跡,儘管在1772年,曾有漳州人林潘磊率百餘民壯(武裝農民)進入頭汴坑,由北坑溪溯溪而上進入茄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