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无形体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粒细胞无形体病

简介: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可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还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血液等体液传播,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证实。因此,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为该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疫源地居民、劳动者和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陪护者也有可能被感染 15例共同临床特点:高热,心、肝、肾等多脏器受损,常伴随肌张力增高,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严重病例可有神智意识障碍,出血,呼吸衰竭;其中6例为重症型,表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并发继发性感染(多为真菌感染),其中4例放弃治疗. 突出特点:白细胞,血小板急剧下降,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肌酶谱异常. 机制: 1)侵染细胞:HGA主要侵染人血液中性粒细胞 2)病理:病理改变与免疫损伤有关,而与细菌负荷量无关。参与病理损伤的细胞因子主要有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0(IL-10),但缺乏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以及IL-4。感染后的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循环移动、脱颗粒作用、呼吸爆发以及吞噬功能明显下降。无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调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减少 2)血小板减少 3)肝酶轻中度升高 上述几点常作为临床诊断线索 如高度怀疑此病时,应进行末梢血分类检测,看中性粒细胞内包涵体 诊断依据: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 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 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一般接触感染蜱或吸食入病原因子后1-2周(平均9天)出现前驱症状 1全身症状: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全身不适,发热、肌痛、头痛、关节痛。 2.胃肠道症状: 部分病人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 3.呼吸道症状(咳嗽、肺炎、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4.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5.皮疹特点: 同斑点热不同(90%病人有皮疹),无形体病皮疹少见(6%),且缺乏特异性皮疹。皮疹多在发病晚期(平均发病5天),表现为一过性的。分布四肢、躯干、脸面。手掌及足掌少见 (三)实验室检测   1.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瑞氏染色或瑞姬染色)   (3)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 鉴别诊断: (一)与其他蜱传疾病、立克次体病的鉴别: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以及莱姆病等。   (二)与发热、出血及酶学指标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鉴别: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   (三)与发热、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肠道疾病的鉴别: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   (四)与发热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倾向的内科疾病的鉴别: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可通过骨髓穿刺及相应病原体检测进行鉴别。   (五)与发热伴多项酶学指标升高的内科疾病鉴别:主要是免疫系统疾病,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可通过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指标进行鉴别。   (六)其他:如支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药物反应等。  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可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磺胺类药物可刺激病原体生长,绝对禁用。 (一)病原治疗   1. 四环素类抗生素   (1)强力霉素(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时首剂可加倍。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 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2)四环素。口服:成人常用量为0.25-0.5g/次,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为一日25-50 mg/kg,分4次服用。静脉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给药;8岁以上儿童为一日10-20 mg/kg,分2次给药,每日剂量不超过1g。住院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四环素毒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 强力霉素或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及血小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