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李登海的“365里路”.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技日报-李登海的“365里路”

李登海的“365里路” ——一位中国农民的科学贡献(下) 2009年08月25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孙淼 魏东   抖落异地的尘土,踏上遥远的路途,   满怀痴情追求我的理想……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越过春夏秋冬;   三百六十五里路哟,岂能让它虚度。   我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   即使时光渐去,依然执着……   李登海说:“这首歌好像就是为我写的一样。”38年97代育种,他常一个人在沙沙作响的玉米田里,大声唱这首歌。   李登海的儿子李旭华向我们走来。瘦小,藏蓝色衬衣,裤子挽到膝盖,黄胶鞋上全是湿泥。33岁的他看起来像个少年,眼神灵活,很有朝气。据说,他和青年李登海几乎一个模子,现在是登海种业农技员。   他说:“我从出生就在姥姥家搁着,玉米才是他的孩子。”李登海的妻子张永慧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他欠我的太多了。”   在李登海的心中,“家”字的前面是个“国”。1949年9月出生的李登海,正应了那句“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他的育种基地里,随处可见毛主席和马克思的名言,字体很大。“爱国爱党”从李登海嘴中说出一点都不做作。他说:“保证科技创新是第一位的,这是头等大事,这是最大的爱国,多出科技成果是最大的奉献。”   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莱州市一个偏僻的海湾边上的后邓村,有一位年轻的农科队长,怀着浓厚的爱国情,夹杂着对美国玉米高产数据的难以置信与不服气,开始走上探究玉米高产的道路。   1974年,25岁的李登海被推荐进入莱阳农校学习,“那1年就学了4年的知识,不白瞎一分钟。”毕业的时候,一直对李登海偏爱有加的刘恩训教授,送给他20粒珍贵的外国玉米种子。   培育一个玉米良种需要七八年时间。在莱州,一年只能生产一季玉米。加速育种速度,李登海去海南追赶太阳,进行玉米加代繁殖。   1978年,三个伙伴,一袋萝卜丝。李登海和伙伴们第一次登上南下的火车,乘车换船,整整8天,来到距三亚15公里的荔枝沟镇。在一个只有11户人家的人合村,他们租到一块未开垦的荒地,住进一间黎族人废弃的破旧茅屋里。一张老照片里,李登海和他的同事站在一堆高高架起的茅草旁,展开的白纸上写着他们新家的牌匾:风摇楼。   1979年,在他的海南高产田里,一炮打响震动全国的掖单2号、掖单3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选育出世。为他,也为全国的育种探究提供了新认识:只有紧凑型才能育出高产品种。中国玉米育种由此开始了“紧凑型革命”。   一年就有了成果,李登海说他很幸运。但是,和他一起奋斗至今的毛丽华说:“他不容易。”在海南,他与人斗,斗的是自己的意志与思乡情;他与病斗,斗的是对玉米的执着,让他坚强地挺到今天;他与天斗,斗的是暴雨龙卷,却无意间发现抗倒伏的株种。   多年在外漂泊,李登海满怀痴情追求他的理想,顾不了家。一起采访的焦点访谈记者,在他的家里为寻找一个切入角度比划了大半个小时:“房子那个乱啊,连个能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们问他:“李院长,你肯定还有其他房子吧?”他答:“有个职工楼房,但是太干净了,我的泥鞋踩上太可惜,就一直没搬。”而他儿子的境况也被见多识广的记者们誉为“上市公司董事长公子中的唯一”。   登海种业上市后,有人拿着报纸对他说:“报纸登着你是中国科学家首富,你是大老板了!”李登海无奈地笑笑:那是纸上的事,我没有大老板的感觉。对我来讲生活够了就可以了。   公司的人都知道,李登海坐飞机总是订最后一班;他坐火车会为省10块钱的座位费拿出全国人大常委的证件交涉。这些年来,他从30年前公社奖励的8元钱,到近年山东省最高科技奖励的100万元,都专门存起来。李登海有一个愿望,要把党和政府颁发给他的奖金集中设立一个奖励基金,鼓励那些“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贡献的人”。   采访回程的路上,两边一直是满满当当的玉米地。杆子挺立着,叶子精神地向上舒展,极像李登海这位脚踏实地的山东农民。他低调平常的如同“玉米棒子”,剥开粗糙的外皮,里面却镶满了数不过来的金色果实。(实习生 孙淼 本报记者 魏东)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 1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