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北市立松山级工农职业学校
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
九十三學年度新課程手冊
壹、新課程的依據
一、八十七年九月教育部公布之職業學校各類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
二、八十八年十月十一日「研商職業學校實施新課施配合措施聯席會」第二次會議決案。
三、八十八年十一月九日「職業學校新課程實施計畫」撰寫說明會。
四、八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職業學校實施新課程配合措施推動小組第三次會議」會議決議事項辦理。
五、八十九年六月七日「職業學校課程手冊」撰寫說明會。
六、八十九年七月十日教育局北市教一字第8924323501號函,本校檢送「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新課程實施計畫(複審)審查總表」中,評定為計劃可行。
七、九十年五月一日本校八十九學年度第四次新課程委員會會議,研議九十學年度新課程調整方案。
八、九十年五月二十一日本校八十九學年度第五次新課程委員會會議,訂定新課程調整原則。
九、九十一年七月二日本校九十學年度新課程委員會會議,修定新課程調整原則。一年級新生入學國英數應修習學分數,國文修訂為3→3→3→3→2+1(校必)→2+1(校必),合計18個學分。英文修定為3→3→3→3→3(校必)→3(校必),合計18個學分。工科數學修定為4→4→4→4→2(校必)→2(校必),合計20個學分;農科數學修定為3→3→3→3→2(校必)→2(校必),合計16個學分。
十、九十年月日十一、九十年月日
貳、新課程的背景
一、適應時代變遷的需求。
二、因應產業升級及社會資訊化。
三、兼顧升學及就業需求。
四、發展全人教育需求。
五、培養學生繼續學習能力。
參、新課程的教育目標
一、依據四技二專入學測驗之學科能力要求,配合部訂科目訂定校訂科目,藉以提升學生繼續進修之能力。
二、各科別依據相關職種技能檢定及其行職業就業能力要求,規劃各科別課程表,落實就業技能之學習。
三、妥善運用一般科目中之藝術與生活課程、活動科目及體育等課程教學,藉以舒解學生身心,並充實生活知能,培育健全公民。
四、強調人文素養、民族意識、職業道德,養成學生愛校、愛鄉及愛國情操。
肆、新課程的組織
成立「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職業學校新課程委員會」以推動新課程事宜。
一、主任委員:校長。
二、執行秘書:教務主任。
三、委員:學務主任、實習輔導主任、輔導主任、圖書館主任、夜間部主任、主任教官、教學組長、註冊組長、設備組長、實驗研究組長、生活輔導組長、訓育組長、實習組長、特教組長、夜間部教學組長、各科科主任、各學科教學研究會召集人與級導師。
伍、新課程的實施對象
以九十三學年度入學之日間部一年級及夜間部一年級的新生,含留級生、復學生。
陸、新課程的特色
一、兼顧學生就業與升學
(一)修訂職業學校教育目標。
(二)統整類科設置。
(三)調整課程架構及教學科目。
(四)修訂教材大綱以符合就業需求。
(五)增加一般科目節數。
二、配合學年學分制之推行
(一)減少每週授課時數為31節(不含活動科目)。
(二)訂定學分核定原則及畢業總學分數。
(三)學生可以依興趣選課。
三、簡化教學科目,減輕學生課業壓力
(一)減少教學科目。
(二)刪減教材內容:刪除艱深、不實用之課程內容。
四、增加活動科目,紓解學生身心
(一)增加活動科目節數:每週四節,包括班會一節、週會及聯課活動三節。
(二)活動科目不計學分。
五、課程縱向與橫向的連貫與統整
(一)統整高職高中及五專一年級一般科目。
(二)統整高職與五專前三年的課程。
(三)注重四技、二專與高職課程之銜接性。
六、賦予學校更大辦學空間
(一)增加校訂科目節數:校訂科目24~56學分,佔15~35%。
(二)校訂科目得包含一般科目及專業科目(含實習)。
(三)學生可自由選修,非限於班級選修。
七、兼顧文化陶冶、人文素養、博學教育
(一)一般科目分為本國語文、外國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藝術、生活等七大領域。
(二)開設歷史、地理、三民主義、社會科學導論、世界文化、法律與生活、人際關係與溝通、婚姻與家庭等人文課程。
柒、新課程學分制的優點
一、促使課程及教學能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二、改善現行學時制的不合理現象。
三、改善現行留級制的缺失。
四、促進能力本位教育理想的實現。
五、鼓勵學生努力向學,促進身心健全發展。
六、擴大學校依照教育理想辦學的空間。
七、激發教師發揮教育熱忱,落實教育制度改革。
捌、新課程的設計
一、新課程設計原則
依據教育部八十七年九月頒佈—「職業學校一般科目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職業學校各類科課程標準暨設備標準」,除參考部訂必修科目外,衡量本校狀況,召開課程委員會,訂定校訂必修及選修科目。其課程設計考量下列原則為:
(一)教育目標及教學目標。
(二)社會脈動及學校特色。
(三)學生需求及學生進路。
(四)主要學習及潛在學習。
(五)師資需求及教學設備。
(六)兼顧理論課程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