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秦汉之董仲舒与王充教育思想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人。 一、生平 1.好学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儒! “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也。”(《太平御览》卷840)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王充《论衡·儒增》) 遍通五经,尤精于“春秋公羊学”。 一、生平 2.名师 “董仲舒,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史记·儒林传》) 先办私学,后任教于太学; 下帷讲诵,第次授业。 一、生平 3.帝师—— “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 汉武帝连问三策—— 问天命性情:“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何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 问黄老无为和孔孟有为、问文质、问德刑; 问有无常道? 董仲舒连答三章 —— “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王充说:“孝武之时,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论衡·佚文》) 后担江都王和胶东王国相。 陕西兴平 “策村” ,又下马陵。 一、生平 4.儒学大师 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二、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 “为人者天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认为天有意志,人为上天所缔造。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人的身体结构跟天的特点相暗合。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人的心理活动也与天的现象相对应。 二、哲学思想 2.阴阳思想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春秋繁露·基义》) “阳贵而阴贱”、“亲阳而疏阴”。(《春秋繁露》) 二、哲学思想 1.政务系统——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也,通类也。”(《春秋繁露》) ○ 构成: 皇帝为阳---君权神授、祥瑞和天谴 臣公和百姓为阴 ○制度: 春夏为阳,施以庆赏——德政; 秋冬为阴,施以刑罚——法治。 二、哲学思想 2.伦理系统—— ○主体——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王道之三纲,可达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君父夫为阳为尊, 臣子妻为阴为卑。 ○规范:“三纲”则是道德规范,是高度具体的、必须遵从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常”是道德准则,是相对抽象化、理想化的。 二、哲学思想 3.个体系统——“性三品说”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春秋繁露》) ○性(仁义)为阳——圣人之性:注定向善 中人之性:可善可恶 ○情(贪利)为阴——斗筲之性:注定向恶 三、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性非教化不成” 。(《春秋繁露·实性》) 圣人“不可以明性” ;斗筲之人“又不可以明性”;“明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即中民必须接受教育。 三、教育思想 2.论德育 如何对待“义”和“利”的关系,这是儒家重要的论题。 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确定了重义轻利的基调。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 朱熹将其作为“处事之要”,写进白鹿洞书院,更扩大了其影响。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强勉努力 “事在强勉而已矣。”(《对贤良策》) 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与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德性日趋完善,事业大有成就。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多连博贯 “太节则知闇(暗) ,太博则生厌”。(《春秋繁露·玉杯》) 所谓“多连”和“博贯”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又要演绎推理。 三、教育思想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贱二贵一”、学贵专一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