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开题报告.docVIP

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开题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开题报告

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 一、选题依据 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论文题目: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 研究领域:林木病理学。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松落针病(Lophoderrnium pinastri)是由散斑壳属真菌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林木病,该病害对整个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产业化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该研究主要为林木病害的防治和对散斑壳属病菌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松落针病(Lophoderrnium pinastri)是由散斑壳属真菌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林木病害 ,寄主包括多种松树,主要危害Pinus、冷杉Abies、云杉Picea、落叶松Larix等属22个种3个变种和1个栽培变种[1]。 该病害从幼树到大树均可侵染,在幼树龄中严重发病时,引起松叶提前脱落,引向树木生长,甚至导致树木死亡,曹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类病在我国也普遍发生,且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该病害只是被当作一般性的也部病害来对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少有深入细致的研究[2]。但从70年代才有了较系统的研究,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隶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盘菌纲Discomycetes、星裂盘菌Phacidiales、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3]。散斑壳属是1826年正式建立的,现已成为斑痣盘菌科中的第一大属,全球共有103余种被报道[4]。该病在Minter(1981)记载松树上有散斑壳l6个种,其中Lophodermium Seditiosum 引起二、三针松落针病。我国曾记载引起樟子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为橙针散斑壳茸Lophodervnium pinas,何秉章(1985)报道了在大兴安岭引起樟子松苗木落针病病原菌为扰乱散斑壳菌I .seditiosum,其无性阶段为Leptostroma rostrupil,同时对该病的症状、侵染循环、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以7j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5]。至目前为止,其无性阶段是否有侵染作用在国内外还没有一致结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1981年,Minter对松树上的散斑壳(LD D ,mim Chev.)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共承认16个种。近年Minter&Sharma(1982)、Cannon&Minter(1986)分别报道了库曼散斑壳(L.kumaunicum Minter&M.P.Sharma)和喜马拉雅散斑壳(Lhimalayense P.F.Cannon&Minter)。在我国戴芳澜(1979)、何秉章等(1985,l986),林英任、唐燕平(1988)、曹支敏等(1990)先后记载国内松树上有松针散斑壳(L.pinas sri(Schrad.)Chev)、大散斑壳(L.maximum B.Z.He et Yang)、安徽散斑壳(L.anhuiense Y,R.Lin)和L.toolitori s Minter等14个种。我国对散斑壳属的分类研究始于80年代,陆续发表9个新种11个新记录,使我国散斑壳属的种数达到21个。到目前为止.国外共报道18个种。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分子生水平上[4]。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1.1散斑壳属真菌的培养及DNA提取 1.2散斑壳属不同种RDNA基因ITS区PCR扩增片断的克隆 1.3克隆片断的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2、论文拟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2.1 散斑壳属的分类、致病性、生活史 2.2 散斑壳属不同种RDNA基因ITS区的PCR扩增 2.3 散斑壳属不同种RDNA基因ITS区的PCR扩增片断的克隆 2.4 克隆片断的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 获得出不同种散斑壳属RDNA基因ITS区的PCR扩增片断克隆的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菌株 散斑壳属的不同菌株由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资源与环境系微生物实验室保存。 1.2实验药品和试剂 1.2.1 常规药品和化学试剂 液氮、提取液(100mMTris-Hcl、PH9.0,40mMEDTA,PH8.0),缓冲液A(SDS-EB,PH8.0) 缓冲液B(8MKOAc,PH4.2),3M NaAc,10%SDS,TE(10m MTris-Hcl,1mMEDTA,ph8.0), 5×TBE缓冲液(Tris-硼酸,0.5MEDTA,PH8.0)饱和酚(PH8.0)异丙醇70%的乙醇等。 1.2.2 培养基 PDA液体培养基:称马铃薯400g,去皮切成小块,煮沸30分钟,用纱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