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寻人不遇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doc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 第21卷第1期 2006年1月 乐山师范学院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V01.21.No.1 Jan.20o6 论唐代寻人不遇诗 梁德林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寻人不遇题诗留言或作诗寄赠是唐人的一种习惯.现存唐代寻人不遇诗中,被寻访者多为道士,僧人,隐者.宣 扬佛道思想,表现隐逸情趣,表达景仰之情及叙说友情,是唐代寻人不遇诗最突出的主题寻人不遇诗常有令人叫绝的奇思 妙想,也有丰富的情感内容. 关键词:唐诗;主题;艺术表现;寻人不遇 中图分类号:I2o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6)01---0030-04 据笔者统计,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以 寻人不遇为题的只有吴均《诣周承不值因赠此诗》 一 首.而在《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以寻(访, 谒)……不遇(不见,不在,不值)为题者共有87 首,虽然在现存近五万首唐诗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但寻人不遇是唐诗中非常有趣的一类题材,其情 感内容和艺术表现都有一些独特之处. 寻人不遇诗的创作目的与主旨 唐代诗歌有很强的实用性质,寻人不遇题诗 留言是唐人的一种习惯.韦庄《访含弘山僧不遇留 题精舍》:吾师正遇归山日,闲客空题到寺年.杜 苟鹤《访道者不遇》:题诗留姓字,他日此相亲. 都反映了这种习惯.这些诗一般题在墙壁上,如韦 应物《因省风俗访道士侄不见题壁》,独孤及《与韩 侍御同寻李七舍人不遇题壁留赠》.有的题在石头 上:从头石上留名去,独向南峰问老师.(王建 《寻李山人不遇》)有的则题在宽大的植物叶子上: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窦巩《寻道 者所隐不遇》)当然,也有些诗并不是为留言而作, 只是为了抒发寻人不遇后的感慨.如孟浩然《洛中 访袁拾遗不遇》,作者寻访的袁拾遗已经江岭作 流人,不知是否还能归来,即便能归来也不知要 到何年何月,因此,当时不可能以诗留赠.从刘长 卿《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一诗来看,此类诗 也有以寄赠的方式送达所欲寻访者.由此可见,题 诗留言或作诗寄赠是寻人不遇诗创作的主要目 的.题诗者当然希望得到回应:留诗如和得,一望 寄前途.(贯休《庐山寻灵纪不遇》)实际上,不少 寻人不遇诗也确实得到了回应,如陈子昂《酬田逸 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陆龟蒙《奉和袭美 见访不遇》等诗便是明证. 在87首寻人不遇诗中,被寻访者身份各异, 其中道士,僧人,隐者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因 此,宣扬佛道思想,表现隐逸情趣,便成了唐代寻 人不遇诗最突出的主题. 诗题中称所寻访者为道士,炼师,尊师者有 18首,约占总数的20.7%.此类诗具有浓重的道教 色彩,诗中常出现松,鹤,鹿,棋,药等意象,如:看 院只留双白鹤,入门唯见一青松.药炉有火丹应 伏,云碓无人水自舂.(白居易《寻郭道士不遇》) 夜棋全局在,春酒半壶空.(许浑《寻周炼师不遇 收稿日期:2005—03—07 作者简介:粱德林(1955-),男.壮族,广西大新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留赠》)只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药圃花香异,沙 泉鹿迹新.(杜苟鹤《访道者不遇》)唐人把道士视 为神仙,《瀛奎律髓》在仙逸类中就收录了五首 唐代寻人不遇诗.在此类诗中,主人居处犹如仙 境,主人则如同仙人,来去无踪,神秘莫测,令人羡 慕.如刘禹锡《寻汪道士不遇》:仙子东南秀,泠然 善驭风.笙歌五云里,天地一壶中.受策金华洞,焚 香玉帝宫.我来君闭户,应是向崆峒.汪道士在作 者的笔下成了泠然善驭风的仙子,作者寻访 不遇,猜想他已去仙山会友.诗中用了不少道教 的典故,以切合主人身份.又如李白《访戴天山道 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 去,愁倚两三松.诗人一路上听到犬吠,水声,却 听不到道观的钟声,见到桃花,麋鹿,野竹,青霭, 飞泉,碧峰,就是不见道士.无人知所去,写出了 道士行踪的神秘.诗人欲继续寻访,不知该往何处 去;欲在原地等待或择日再来,也不知道士何时能 归,只好愁倚两三松. 诗题中称所寻访者为僧人,上人,寺主的诗共 14首,约占16%.此外,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 留题》亦属此类.广宣是一位善诗的僧人,宪宗,穆 宗两朝为内供奉,赐居安国寺红楼院.此类诗常见 意象有云,水等,如: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 (李白《寻山僧不遇作》)人间不自寻行迹,一片孤 云在碧天.(韦庄《访含弘山僧不遇留题精舍》)此 类诗中的主人多居于远离尘俗之地,生活闲适,清 心寡欲.作者在描述他们的生活环境时,往往流露 出向往之情.如于武陵《夜寻僧不遇》:数歇度烟 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石路几 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