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VIP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小结与测评 碰撞交融——时期 历史背景 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辛亥革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60~90年代  交通业的起步 (1)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立轮船招商局(2)铁路交通: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20世纪初及民国时期 交通业的发展 (1)轮船运输:民国以后,逐渐发展,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2)铁路交通: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3)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4)航空运输: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 现代化交通业的出现 (1)轮船运输: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2)公路交通:发展较快,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3)铁路交通:铁路建设加快,建成宝成、兰新铁路;改进机车,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4)航空运输: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后期 大众传媒的出现报刊业:维新运动时期,形成国人办报的高潮 20世纪初 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2)电影业:《定军山》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渔光曲》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 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1)报刊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与其他类型报刊并存,种类多,内容丰富;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2)电影业: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题材主要是工农和革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业: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4)互联网:1994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据统计,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解析:选B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19世纪末妇女不再缠足现象。 2.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选C 从“外国杂货”“广告的内容”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3.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D 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个性解放、人人平等、女子参政、易风革俗等新的观念充斥着变革中的社会,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等。 4.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