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几度梦里寻》阅读练习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梅花几度梦里寻》阅读练习课件

梅花几度梦里寻 1.文章第一段说梅花“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突出表现梅花的品格作铺垫。 2.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4分) “品逸如梅”,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如一树傲然的梅花,独树众香国。他又喜爱梅,人品衬梅品(2分), 为后文颂梅张本(或作铺垫)(2分)。 (意思对即可) 3.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6分) (1)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自视甚高,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与他们寄寓的志向一致,因而大加赞赏。 (2)文人中的那些正人君子、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处境危恶,而梅花盛开于恶劣环境之中,清香如故,两者暗合,因此,古仁人常以生花妙笔,用梅花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 (3)中国文人将自身淡泊、孤高的个性赋予了梅,因而着笔渲染且广为传播。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4.“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6分) (1)梅花无怨无悔傲雪凌霜的品格,给我战胜挫折,摆脱磨难与不幸的勇气(信念)。 (2)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且不会轻易丧失。 (3)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人应当具备承受的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进而产生坚强生存的信念。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会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梅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按季奉献着自己的幽香,显现其勇敢叛逆、悲壮凄楚的色彩。这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者被梅的精神深深折服,一遇挫折,便梦梅砺志。 或答:梅是在病态苦寒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它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苦寒之于梅是一份财富,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人应像梅一样具有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 (意思对即可)(答梅的生存态度3分,砺志作用3分) 6.作者引用佛家语“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是为了表达怎样的观点?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6分) (1)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2分) (2)示例:世界上的众多生灵没有选择生存环境的权利,有的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让人羡慕,但也有的如梅花一样,生存于恶劣的环境中,“难以招人眼目”。人的一生同样如此,得高官厚禄者少,平平淡淡者多,但我们不能一味的怨天尤人,应当怀有一颗平常心,做力所能及的事,知足常乐。即使面对生活逆境,也应当如梅花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受,永远不失生活的信念。(4分) (如学生能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切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 9.远山 1.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2.作者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3.作者说:“那是永远的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的不圆满的圆满。”这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反复强调“我曾经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的原因是什么? 5.请你说说本文以“远山”为题,有什么作用。 6.请结合文章的有关段落,举例赏析作者是怎样将描写、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 7.作者写远山先用第三人称,后改为第二人称,你认为作者在行文中转换人称的原因是什么? 1.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①晴朗的日子,远山静悄无声。 ②黄昏时刻,远山朦胧神秘。 ③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远山默默地无怨无悔的静守。 ④初冬的早晨,远山美妙绝伦,淡薄清远。 2.作者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地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地令人感到可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案示例: ⑴同意。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但当所有的人生目标与愿望实现了之后,就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是幻灭的痛苦。尽管如此,人生依然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这是人生的无奈。因此,要让理想与现实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人生实现真正的圆满。 ⑵不同意。人的一生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懈地追求,踏实地生活。结果也许不能使人如愿,但却不能抹杀追求过程的意义;面对现实也许令人失望,但却胜过一切虚幻的美好。 ⑶辩证地看。(可以整合以上看法,略) 3.作者说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