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1.定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无少尿或无尿表现的急性肾衰,患者尿量平均每日为400-1000ml以上。 2. 临床特点:发病初期不出现少尿,尿量多为400ml/d-1000ml/d, 而且无明显多尿期,有进行性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尿比重低,尿钠含量亦较低、高钾血症较轻,病程相对较短,并发症少,病死率低,预后较好。 * Acute Renal failure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本章节主要内容: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过程及机能代谢变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其分类; 概述:急性肾衰的概念; 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肾脏功能 1、排泄功能:排出代谢废物、毒物和药物。 2、调节功能: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血压。 3、内分泌功能:分泌肾素、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二羟维生素D3等物质。灭活胃泌素、胰岛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等. 一、概述: 急性肾衰的概念: 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的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高钾血症、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少尿型急性肾衰 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病因 肾前因素 肾性因素 肾后性因素 分类 肾前性ARF 肾性ARF 肾后性ARF 功能性ARF 器质性ARF 梗阻性ARF (一)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定义:由各种原因导致肾血流灌注急剧减少,GFR降低,由此而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由于肾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又称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Funcational renal failure)。 常见原因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休克、心衰、脱水、创伤等。 肾血管收缩 (二) 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定义:由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病变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也称为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常见原因: 1.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动脉栓塞等 2. 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 (2)肾中毒:各种肾毒性物质直接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1)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常见的肾毒性物质: 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毒性物质。 ② 药物 (庆大霉素、卡拉霉素、新霉素、磺胺药等) ① 重金属(砷、汞、铅、锑) ④生物毒素:毒蘑菇、蛇毒、生鱼胆等 ③有机化合物:氯仿、甲醇、酚类物质等 ⑤ 杀虫剂、农药等 外源性肾毒性物质有: 三聚氰胺化学式:C3N6H6,分子量:126kD,含氮量达66%,加入假奶粉后,会使假奶粉总体含氮量升高,达到国家标准。 1-苯基偶氮-2-萘酚 除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外,还具有较强的肝和肾毒性。 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 : 在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挤压解除后,坏死肌肉会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和钾离子等分解物质进入血循环,从而导致休克和肾功能衰竭,这就是挤压综合症 。 主要指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内源性肾毒性物质: (三) 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定义:由肾盂到尿道口的任何部位梗阻所引起的肾功能不全,也称为肾后性氮质血症。早期亦无器质性损害。 常见原因 前列腺肥大 双侧尿路结石 肿瘤压迫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急性肾衰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是:GFR降低 肾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机制 肾小管机制 肾小球机制 着重阐述少尿型急性肾衰的发生机制: 三个方面 (一)肾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机制 1.肾灌注压降低:低于80mmHg 2.肾血管收缩 ①儿茶酚胺增多 ②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③前列腺素减少 ④内皮素增高:缺血、缺氧作用于内皮细胞 3.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ATP↓ 钠泵失灵 4.肾血管内凝血: 血管内皮受损 ,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能力增强; (二)肾小管机制(肾小管损伤) 脱落的上皮细胞 肌红蛋白 磺胺药结晶 血红蛋白 1、肾小管阻塞 管型 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及坏死脱落的细胞碎片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结构物 。 管型尿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2、肾小管原尿回漏 在持续性肾缺血和肾中毒等因素的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原尿经受损的肾小管壁返漏入肾间质,除直接导致尿量减少外,还可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和周围毛细血管,导致尿量进一步减少,称为原尿回漏(back-leakage of the glomerular filtrate) 3、管-球反馈机制失调 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肾小管原尿的流速和离子浓度变化,可经致密斑和近球细胞感受和传递,从而调节肾小球的血流量和肾小球率过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