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信息的环境下教学交往刍议.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的环境下教学交往刍议

PAGE PAGE 1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Web-based Environment: Meanings and Strategies论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涵义与策略*李芒1 李莎2 (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2.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 100061) 【摘要】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涵义及其特征,并提出促进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有效策略。人类的生存越来越成为一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生存,信息网络是新型的人类交往工具,它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进步,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如何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交往 交往策略一、从问题出发交往理论是20世纪国际学术界最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题之一。交往是一个历史性范畴,教学交往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同样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教学交往的研究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相结合,特别是应该关注网络时代的人类交往问题。在网络时代,网络确实给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但同时又如任何技术文明那样,一定会出现“双刃剑”式的二律背反现象,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有效策略便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然而,此项研究目前还远远没有成熟,对问题的讨论并没有与网络时代的大背景紧密结合,对于如何促进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见。我们认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交往研究”是今后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热点,以教学交往作为一个较为上位的概念支点,据此针砭时弊,能够审视现代教学交往的缺失与阻隔,探究教育教学理想的追求与重建。二、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涵义所谓教学交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符号则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可以说,教学交往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而活动的目的在于“认识”,在于使客观世界能在学生的主观世界中获得意义。交往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但交往并不直接实现人的发展,学生要获得发展,必须通过认识、实践等活动才能实现。因为通过交往所获得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信息不能直接移植到学生身上,学生必须在头脑中对此进行加工,进行意义建构,这些信息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技能或价值观。只有当信息被学生所内化,才真正发生了“教学”。教学发生之后,教学效果可反作用于教学交往。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认识”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认识,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教学交往应有以下涵义,第一,教学交往是在师生间产生的并涉及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第二,教学交往是以具有教育教学意义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第三,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平等对话,师生间是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价值意义上是平等的,但在教学意义上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倾向。第四,教学交往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文明经验并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应然目的,能够实现这种目的的教学交往是有效教学交往。那么,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与非网络环境的教学交往有何区别?首先应该从教育意义上给出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环境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具有丰富教学信息的、师生共同组成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师生活动的各种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总体。在网络环境中,教学信息是共享的,也就是说身处其中的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平等地享有信息。网络环境可以是由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面授课堂,也可以是基于web的虚拟环境,因而,本文所指的网络环境包括这两个部分。基于以上认识,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应该是,师生在网络环境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活动,而计算机网络的引入,使教学交往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将远程交往与间接交往变成现实。于是,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相对于非网络环境的教学交往有如下特征:第一,交往场景的异时空性。德国交往教学论学派的代表人物R?温克尔(R?winkel)曾把交往的“场合性”作为交往过程的公理之一。但在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场合就不一定是实在的物理空间了,即使是在面授课堂中,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引入,虽然教师与学生身在一个封闭的教室空间里,但却能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产生联系,与身处教室外的人进行交往,由此教室则成了“开放的教室”,课堂则成为“开放的课堂”。而基于web的教学交往则是教学交往主体在物理上实现了时空分离,他们通过网络留言等各种通讯方式存储交往信息以实现教与学的再度综合。第二,教学主体的多极性显著。教学主体的多极性是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由一些具有社会差异、个性差异的彼此处于交往关系中的多样的师生个体和群体构成。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师生个体或者群体,甚至可以是教学组织。正是由于网络环境中交往场所的异时空性使得身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