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媒体眼中的新教育
媒体眼中的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网、《新民晚报》等数十家媒体对新教育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方面,新教育实验的影响在媒体的关注下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新教育实验的内涵在媒体的激辩中快速丰富。 毫无疑问,媒体对新教育实验的推进作用绝不局限于此。媒体接龙式的报道,客观上成了宣传新教育实验的“公益广告”。 中央电视台先后三次对新教育实验进行报道。早在XX年6月27日,西部频道就已经关注新教育,报道特别提到了XX年7月的新教育实验昆山研讨会,称由于参加研讨会的四百名老师多为贫困地区的小学校长,这场昆山会议又被戏称为教育界的“丐帮大会”。报道称新教育实验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富有理想色彩的理念,并且对实验的公益性给予了特别关注。 XX年10月26日,央视论坛聚焦新教育。报道说,近几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希望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可一个现实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新教育实验提出了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为学生打造一生的底色;“师生共写随笔”,让反思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助力器;“聆听窗外声音”,让每个学生明白,成功离自己并不遥远;“双语口才训练”,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创建数码社区”,用最先进的理念装备师生;“构筑理想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XX年11月11日,央视“新闻调查”又把镜头对准了新教育。栏目组带着“学习苦,学习累,这是中国孩子对读书的看法,快乐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在高考和未来竞争的压力下,能够以兴趣和快乐为前提去学习吗?”这样的疑问,到江苏对新教育进行调查,寻找答案。他们发现,新教育是针对目前的分数教育、应试教育的主要倾向,提出的一种心灵的教育。过去我们的教育往往是为了明天的幸福,忍受十年寒窗之苦。新教育认为,当下的幸福,当下的快乐很重要,教师应该直接地享受教育过程带给他(她)的快乐和幸福,在课堂里和每个孩子们度过的每一分钟,都能够体验成功,都能够体验快乐。所以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回到家都是讲述学校里发生的快乐有趣的故事,从每天的教育生活中能够得到快乐,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教育本身是一种生活。 中国教育电视台同样对新教育“情有独钟”。XX年8月15日,“国视资讯”节目在报道中说,这是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实验项目。节目对“教育在线”网站给予了关注,认为它“很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中国现在最大的教师博客群。有数千教师每天都在坚持写教育随笔。”节目还特别引用了一个叫贺杰的老师的话:“教育在线给了我两个家,一个大家一个小家。大家就是教育在线,小家就是我现在的家。”同年8月21日,《同在蓝天下》栏目播出《教育市长朱永新的理想情怀》。节目中说,一个名为新教育的民间教学实验,一个名为教育在线的普通网站,浓缩了他多年的教育理想,并将他与成千上万教师的心紧密相连。XX年4月27日,《教育人生》栏目又一次深入报道新教育实验,称其主张心灵的教育,强调“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充分肯定新教育。实验学校将每年9月28日定为校园阅读节,让孩子在广泛的阅读中亲近大师。 平面媒体对新教育更是“关爱有加”。XX年2月20日,《中国教育报》对新教育实验做出这样的评价:“生于毫末”的新教育实验虽然尚未成就“合抱之木”,却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支奇葩。用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的话说,它已与国家新课程改革、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且昭示出了独特魅力与盎然生机。XX年5月,《南风窗》对新教育进行了如下评价:该实验有望在另外一重意义上,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原先的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新教育实验试图从源头上救赎中国教育危机的努力,起码可以视作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XX年8月17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听一朵花开的声音》的文章:“让孩子心中有梦想,脸上有笑容,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这是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新教育实验主张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朱永新和他的追随者都在为这个理想倾情付出。 《光明日报》在XX年12月25日的报道中说,“一样的学生,一样的学校,但是教师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在“教育在线”首页上,顶栏红色的大标题就写着“共建教师的精神家园”。而“教育在线”也确实成为了教师的“学习化社区”。即使在午夜或清晨时段,讨论室里依然人头济济。这个简单的“舞台”上,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网上授课,
文档评论(0)